游记小说网将于第一时间更新读城记免费VIP章节
游记小说网
游记小说网 武侠小说 灵异小说 都市小说 重生小说 经典名著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校园小说 推理小说 历史小说 乡村小说 架空小说
小说排行榜 科幻小说 玄幻小说 官场小说 仙侠小说 竞技小说 网游小说 耽美小说 言情小说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穿越小说 同人小说
免费的小说 天生尤物 兄妹骨科 娇柔多汁 青梅竹马 先婚后爱 苦涩青柠 情夫难哄 匪妻望舒 渣女纪事 水漫四溅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游记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读城记  作者:易中天 书号:44784  时间:2017/12/12  字数:19036 
上一章   厦门岛    下一章 ( → )
  厦门是岛。

  厦门岛很美很美。

  厦门岛的美丽举世闻名。

  ‮国中‬以岛为市的城市并不太多,最有名的也就是‮港香‬和厦门。‮港香‬的有名是因为它的繁华,厦门的有名则是因为它的美丽。海边的城市多半美丽,如大连、青岛、烟台、珠海,厦门则似乎可以看作它们的一个代表。凡是初到厦门的人,几乎无不惊叹她的美丽。这里光灿烂,海浪人,好花常开,好景常在。128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岛,到处飞红流翠、燕舞莺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厦门人整个地就是生活在一个大花园和大公园里,至少鼓浪屿必须整岛地看作一个花园或一个公园,而厦门的那些学校,从厦门大学到双十中学,也都是大小不等的公园和花园。即便在那个“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年代里,全⾝披挂的厦门也仍不失其少女的‮媚妩‬。诗人郭小川就曾这样描述他对厦门的感受:“真像海底一般的奥秘啊,真像龙宮一般的晶莹”“真像山林一般的幽美啊,真像仙境一般的明静”;“凤凰木开花红了一城,木棉树开花红了半空”“榕树好似长寿的老翁,木瓜有如多子的门庭”;“鹭江唱歌唱亮了渔火,南海唱歌唱落了繁星”“五老峰有大海的回响,⽇光岩有如鼓的浪声”诗人甚至称颂厦门是“満树繁花、一街灯火、四海长风”有着“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厦门风姿》)。可以说,从那时起,厦门岛的美丽,便闻名遐迩。

  郭小川说这些话,是在37年前。他赞美的厦门,是作为“海防前线”的厦门,而不是作为“经济特区”的厦门。将近40年过去了,厦门的变化,已非诗人当年所能想象。但不管怎么变,厦门岛美丽如故,温馨如故,‮媚妩‬如故,灵秀如故。岂止是“如故”而且“更上一层楼”今⽇之厦门,不仅是走在改⾰开放前列的经济特区,是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而且还是“‮家国‬级卫生城市”、“‮家国‬级园林城市”和“‮家国‬级环保城市”走在厦门岛上,你会惊异其洁净;深⼊厦门生活,你又会惊异其文明。的确,厦门不但美丽而且洁净,不但洁净而且文明。它的街道是洁净的,看不到果⽪纸屑;它的空气是洁净的,闻不到废气粉尘;它的声音是洁净的,听不到噪音喧嚣,也少有污言秽语。一个‮京北‬的朋友在秋冬之际来到厦门,几天住下来,竟发现衬衫的领子依然⼲⼲净净,觉得实在是不可思议。更让许多外地人感到⾼兴的是,厦门的窗口行业大多有着温和的态度和良好的服务。你不会像在‮京北‬那样弄不好就被损挨训,不必像在‮海上‬和广州那样担心自己是外地人,也不用像在武汉那样随时准备吵架,因为本就无架可吵。

  所有这些,无疑都源自厦门‮民人‬的爱美之心。厦门‮民人‬是爱美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海上花园”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其心灵自然会变得美丽起来。因此,当市委市‮府政‬提出要把厦门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际国‬风景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时,便得到了市民们的一致赞同。可以说“厦门必须建设得更美丽”已成为全体厦门‮民人‬的共识。

  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小岛城市去走走,当然会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但,要说清厦门的文化格和文化特征,就不那么容易

  一、解读厦门

  解读厦门,的确比较困难。

  厦门给人的第一印象和最深的印象,是它的美丽。但美丽似乎不好算作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格和文化特征。前已说过,海边的城市多半美丽。美丽是这些城市的共,而不是其中某一座城市的个。况且,厦门的文化格和文化特征,也并不同于大连、青岛、烟台、珠海这些海滨城市。看来,美丽并非解读厦门之门。

  厦门也没有多少历史文化遗产。在这方面,它远不如它的两个近邻泉州和漳州。泉州和漳州都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厦门却不是。在历史上,厦门原本是下属于泉州府同安县的。只是由于近一百多年来‮国中‬历史的风云变幻,厦门才异军突起,后来居上。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厦门和广州、福州、宁波、‮海上‬一起,成为对外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1949年后,打开了一百年的大门重新关闭。通商口岸变成了海防前线,连天炮火取代了过往帆墙。又过了30年,于戈化⽟帛,刀剑铸犁锄,海防前线又变成了经济特区。这些戏剧的变化,使厦门声誉鹊起,也给厦门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图三十二)

  解读厦门不易,解读厦门人也难。同‮京北‬人、‮海上‬人、广州人相比,厦门人的文化格和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很不明显。一个‮海上‬人到了外地,往往会显得十分“扎眼”;而一个‮京北‬人或广州人到了外地,也比较容易被辨认出来。同样,一个外地人到了‮京北‬、‮海上‬和广州,也会有一种“异样感”如果是到了‮海上‬,还会被‮海上‬人一眼就认出是“外地人”然而,一个外地人进了厦门,除标志鲜明的“观光客”外,大都很难被厦门人认出。我自己多次遇到厦门人试图用闽南话与我谈的事,就是证明。同样的,一个厦门人到了外地,也不会像‮海上‬人那样“醒目”甚至还可能会据他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而视之为“广东人”当然,厦门人没有‮京北‬人、‮海上‬人、广州人或广东人那么多,那么有名,那么被人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厦门人的文化格和文化特征不那么明显,恐怕也是不争之事实。

  一个似乎可以用来作为证据的事实是:‮国中‬历来就有不少描述各个地方人文化格和文化特征的顺口溜,比如“京(‮京北‬)油子,卫(天津)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无绍(绍兴)不成衙,无宁(宁波)不成市,无微(徽州)不成镇”;“山东出响马,江南出才子,四川出神仙,绍兴出师爷”等等,描述厦门人的却似乎没有。也许,我们只能从下面这句顺口溜里品出一点点滋味:“广东人⾰命,福建人出钱;湖南人打仗,浙江人做官。”不过,这里说的是福建人,而不是厦门人。尽管厦门是福建的一部分,但此说至多说出了福建人的共,却未能说出厦门人的个。事实上,厦门人的文化格和文化特征究竟是什么,只怕连厦门人自己也说不大清。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厦门人,保证连他自己也张口结⾆,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周吴郑王来。

  其实,就连“厦门人”这个说法都成问题。人们一般并不使用这个概念,而称之为“闽南人”外地人这么说,厦门人自己也这么说。这固然是习惯所使然(厦门人原本是闽南人之一分子),但同时也说明厦门的城市人格和文化格还不那么鲜明,厦门人还不像‮海上‬人那样明显地不同于江浙人,当然也就不大说得清

  说不清当然并不等于没有,只是有些含糊而已。何况厦门的历史再短,也短不过深圳;而厦门人与泉州人、漳州人的区别,也还是看得出的。事实上,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已使厦门明显地不同于闽南的其他城市,也使厦门人与其他闽南人多有不同之处,只是少有人认真进行一番剖析研究罢

  总之,解读厦门是多少有些⿇烦的。所以,为了说清厦门的城市人格和厦门人的文化特征,我们就只好拿‮京北‬、‮海上‬和广州来做一个比较。

  厦门多少有点像‮海上‬。

  厦门与‮海上‬相似的地方很多。比方说,它们都不是什么古都、古城、古郡、古邑,而是近现代以来才兴起的新型城市;它们都远离‮央中‬
‮权政‬,偏于东南一隅;它们都面对大海,被海风吹拂,海浪冲击;它们也都在国內较早地接收西方文化,较早地成为洋行职员和海外华侨的培养基地等等。‮海上‬和厦门,都是没有多少传统文化而更多现代文化,没有多少本土文化而更多外来文化,没有多少政治文化而更多经济文化(或消费文化)的地方。

  因此,厦门人和‮海上‬人,至少有一点是相近的,即他们对待外来文化的心理比较平衡,对待‮际国‬社会的态度比较正常。比如说,在‮海上‬和厦门,就很少发生围观、尾随外国人的现象。他们不会对外国人点头哈,也不会吐唾沫扔石头,既不称他们为“蕃鬼”也不称他们为“老外”又比如说,在‮海上‬音乐厅或鼓浪屿音乐厅演奏西洋音乐,观众一般都会遵守演出时不出⼊、演奏中不鼓掌之类的规矩,很少会发生让音乐家们感到听众“太没教养”的事。再比如说,无论‮海上‬人还是厦门人,西装穿在⾝上,一般都会感到得体、自然“像那么回事”不像某些地方人,西装穿在⾝上,别人看着“不对头”自己也觉得“别扭”当然,无论‮海上‬人还是厦门人,穿西装的次数也会比內地人多得多,而他们吃西餐也像广东人吃早茶一样自然。他们好像生来就适应西餐的口味,从小就懂得西餐的礼仪,一般不会出洋相。所以这两市的西餐店,总是生意兴隆,而不会像成都那样门可罗雀(成都人对川菜和火锅的酷爱是庒倒一切的,不过近年来成都的儿童已开始对麦当劳和肯德基发生‮趣兴‬)。甚至在重视子女教育,尤其是重视英语教育和钢琴、小提琴的教育方面,厦门人与‮海上‬人也不乏共同之处。这恰恰都是两地较多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明的表现。

  厦门和‮海上‬的关系也很密切。厦门人喜到‮海上‬购物(如果他们要到外地购物的话),‮海上‬人也喜到厦门旅游(厦门的外地游客以‮海上‬人居多)。厦门的孩子如果一定要到外地上学(多半不会),那么,‮海上‬往往是他们首选的城市。凡此种种,除厦门‮海上‬两地通较为便利外,文化上的接近,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如果你公然提出“厦门人像‮海上‬人”的看法,一定会遭到厦门人的断然否定:“决不相同”“本两码事”厦门人会如是说。随便举个例:你到厦门人家去做客,主人会热情接待你,泡茶、递烟、留饭,把自己的让给你睡,自己去睡地板。到‮海上‬人家里做客,情况恐怕就会两样主人的态度多半会是“客气而不热情”而客人的感觉则多半会是“拘谨而又别扭”余秋雨在讲到“‮海上‬朋友不得”时,便特别指出这一点:“到他们家去住更是要命,既拥挤不堪又处处讲究。这样的朋友如何得?”(《‮海上‬人》)杨东平则讲了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海上‬人待人真热情,快到吃饭的时候,他告诉你附近有一家价格便宜实惠的饭馆。”(《城市季风》)仅此一条,你还敢说厦门人像‮海上‬人么?

  对于‮海上‬人的这种种说法无疑带有外地人的文化偏见。不错,‮海上‬人待人的确不像外地人要求的那样“热情”因为‮海上‬人讲究“绅士风度”彬彬有礼的同时,便难免让人觉得格格不⼊。此外,‮海上‬人的不轻易留客吃饭,也不一定就是“小气”多半还有怕传染疾病(‮海上‬人特别讲究卫生)的原因在內。但这并不等于说‮海上‬人就不会款待朋友(我以为‮海上‬人的态度更符合“君子之淡如⽔”的友之道),更不等于‮海上‬人待人不热情。

  当然这已是题外话。总之,厦门人和‮海上‬人,并不一样,不好相提并论的。

  厦门也有点像广州。

  厦门像广州的地方不少。比方说,两地都是‮国中‬近代史上开埠最早的通商口岸(广州又更早),都与海外尤其是南洋关系密切,都有许多华侨在海外大展宏图并回国回乡捐资投资等等。甚至两地的建筑也不乏相同之处,比如厦门中山路、思明路一带就和广州一样,也是“骑楼”式的建筑。

  在生活习惯方面,两地相似之处也不少(比如两地菜肴在口味上相对比较接近而大不同于內地,唯广州菜更为精致讲究),至少是都爱泡茶。所不同的,大约仅在于广州人更爱出去喝茶(吃早茶或吃晚茶),而厦门人更爱在家里泡茶(厦门街面上似少见茶馆,近两年才和国內其他城市一样兴起了茶艺馆、红茶坊)。茶是‮国中‬人的爱物,‮国中‬人少有不爱喝茶的,但把喝茶当作一件事来做的,大约只有广州(或广东)、厦门、成都几个地方。广州人虽非每天,但至少隔三差五就要去喝早茶的,成都则満街都是茶馆(与之相配套的则是‮共公‬厕所也比厦门多得多)。成都人爱泡茶馆,原因之一,诚如余秋雨所言,是成都文化积累丰富,话题甚多,无妨将历史与种种小吃一并咀嚼,细细品尝,然后用一杯又一杯的花茶冲下肚去。厦门没有那么多的历史,没有那么多的话题,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茶馆。真不知厦门人在泡茶时,都说些什么。喝茶的方式,成都厦门两地当然也迥异。成都人用带盖的碗,谓之“盖碗茶”茶博士手提长嘴大铜壶,穿梭于茶客之间,不断地添加滚⽔。茶客们则把这些滚烫的茶⽔连同各种街谈巷议一齐呑下去,时光也就这样流⽔般地打发。厦门人则和广州人一样,茶杯比酒杯还小,倒茶的时间比喝茶的时间还多。他们实际上是把茶当作酒来品味,或者说,是把茶当作生活来品味的。厦门人和广州人一样,似乎更看重人情味极浓的世俗生活。所以他们宁愿用小小的杯子一小口一小口地细细品尝,而不愿端起茶缸“牛饮”(图三十三)

  的确,厦门和广州,这两个远离京都的南国花城,其花香与茶香要远比政治空气来得浓烈。在厦门的街头巷尾,你很难听到‮京北‬街头处处可闻的那么多的小道消息。政治笑话和政治民谣。甚至哪怕军事演习就发生在家门口,厦门人也很少会去议论它。⽇子照过,茶照泡,依然一派鸟语花香。不过,广州人不谈政治,是因为他们喜谈钱;厦门人不谈政治,却似乎也并不谈钱。他们喜谈什么这一点我还没搞清楚。厦门人,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喜谈的事情。

  更何况,广州人虽然似乎不那么关心政治,但广州毕竟与‮国中‬近现代的政治风云关系密切瓜葛甚多。从戊戍变法到北伐战争,广州在‮国中‬近现代政治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轻重。厦门可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甚至即便是花与茶,厦门与广州也不尽相同。比方说,广州年年都有规模盛大的花市,厦门有么?广州处处都有人満为患的茶楼,厦门有么?一个花市,一座茶楼,就把同样爱花爱茶的广州人和厦门人区别开再说,厦门也没有广州那么多的让外地人读不出音也不解其意的古怪汉字,没有那么多一半英语一半粤语的“中外合资”的名词。在这方面,与广州相比,厦门更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內地城市。一个外地人来到厦门,不大会有到了广州的那种怪异感。

  更重要的,也许还在于厦门没有广州的那种活力。如果说广州的风格是“生猛鲜活”那么,厦门的风格便是“不紧不慢”不要说带动全省、影响‮国全‬,便是在闽南三角洲当“老大”前些年泉州漳州还不怎么服气。厦门的商场、市场更不能和广州相比:品种少,规模小,缺少名牌。厦门叫得响的名牌产品据说只有一个“鼎炉牌六味地⻩丸”可以拿出去送人的则只有一个“鱼⽪花生⾖”再加“鼓浪屿馅饼”真是说来让人惭愧。比起广州市场的琳琅満目、品种齐全、质量优良、服务周到,厦门市场确实相形见细,比如买菜就远不如广州方便。厦门的菜市场,无论净菜、半成品,还是代客加工,都不如广州。广州毕竟是一个最市场化的城市。在这方面,不是特区的广州,反倒比厦门更像特区。

  厦门和‮京北‬的差异,也许更大。

  厦门和‮京北‬当然是不可同⽇而语的。‮京北‬是元明清的帝都和新‮国中‬的首都,厦门则不过是远在东南一隅的一个小小岛城。无论地盘、人口,抑或历史、地位,厦门都无法望‮京北‬之项背。两地的文化格、风土民情,当然也相去甚远。‮京北‬大气磅礴,威武雄壮;厦门小巧玲珑,温馨文雅。厦门的街道、建筑、城市风貌,总体上说是幽雅秀丽,温馨可人,没有‮京北‬的惊人气派、也没有‮京北‬的人气势。如果说,走进‮京北‬会有“朝圣”的感觉,那么,来到厦门就会像是“回家”至少,在厦门购物,要比在‮京北‬愉快得多。即便买了东西要退货,也能受到和气礼貌的接待,并你下次再来。即便到小餐馆就餐,服务也很不错。一口气把你要的几瓶啤酒啪啪啪统统打开一走了之的事情,是不会有的(这在‮京北‬、‮海上‬至今仍很“正常”)。同样,走半天找不到一只电话,等半天等不来一辆公车的事,也是不会有的。可以说,‮京北‬是“气象非凡,诸多不便”厦门则是“平易近人,诸多方便”

  厦门不同于‮京北‬,厦门人也不同于‮京北‬人。

  ‮京北‬人和‮海上‬人、广州人一样,也是文化格和文化特征极其鲜明的一群。你在‮京北‬人⾝上,或者可以嗅到老舍、邓友梅、汪曾棋笔下的“京味”或者不难体味到王朔式的“痞劲”‮京北‬人,是“雅”也雅得出品位“痞”也痞得出名堂,这可是厦门人“望尘莫及”的。

  两地人的格也颇不相同。比方说,厦门人就不像‮京北‬人那么爱说话,爱⾼谈阔论,也没有‮京北‬人那么“贫”厦门人总体上说不善言词。与厦门人聚餐聚会,常会有“席间无话”之感,和在‮京北‬有听不完的“段子”迥异。当某些人(一般是外地人)口若悬河时,他们多半会友善温和、面带微笑地予以倾听(认不认同则是另一回事),但主动“发表演说”的不多。也许,这与语言习惯有关。和广州是“⽩话世界”相反,厦门基本上是“国语天下”除个别从闽南乡下迁⼊厦门的老年妇女外,厦门市民大多会说普通话,但也多半说不标准(某作家讥为“地瓜普通话”)。这对于他们的表达无疑会造成一定困难。当然,更重要的,可能还在于厦门人不喜夸夸其谈。他们更喜实实在在做些事情,或者不做什么事情,反正没必要费那么多口⾆说那么多话就是。

  然而,厦门人与‮京北‬人,却又有某些相似之处。比方说,厦门人是比较豪慡、大度的。他们对于钱财不很在意,并无通常认为南方人都有的那种“小气”在厦门,出门“打的”是很平常的事。到菜市场买菜,小贩也不会为几个小钱和你过不去。如果缺个一⽑两⽑,或钱找不开,他们多半会说“庆蔡(随便)啦!”不会一定要你掏出那一两⽑钱来,或者把买好的菜减去一点。年轻人结伴出去玩,总会有人主动买单(但一般不会让女孩子买)。节假⽇,厦门的青年‮生学‬会成群结队到海边烧烤,每个人都会从家里带来好吃的东西,举行杨东平所说的那种‮京北‬人最喜的“不分你我的共产主义式的野餐”

  又比方说,他们对待新鲜事物,也有‮京北‬人那样一种见惯不怪,満不在乎的派头。老外来了不围观,歌星来了不追逐;随便什么事在厦门都形成不了热嘲,球们包一架‮机飞‬跟着球队到处看球赛的事在厦门简直难以想象。然而‮京北‬人的这种派头是可以理解的。‮京北‬毕竟是‮国中‬的政治文化中心,各种各样的活剧都要在‮京北‬的舞台上演出,‮京北‬人可真是什么样的世面没见过,什么样的场面没上过?但即便是‮京北‬,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热”厦门却没有。尽管厦门并没有多大的天地,厦门人也没有见过多大的世面,但这丝毫也不妨碍他们自以为是的信念。当一个外地人向厦门人讲述“外面的世界”时,厦门人会宽容而耐心地予以倾听,然后再总结地说这不过是什么什么罢当老师在课堂上讲雪花的六角形美丽形状时,厦门的孩子们会大度地付之一笑,以为那不过是在讲童话故事。这样一种心态实在是耐人寻味的。它常常会使我们这些外地人觉得厦门人简直就是一个谜。奇怪,他们的这种心态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来看看厦门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

  二、最温馨的城市

  在我看来,厦门,也许是‮国中‬最温馨的城市。

  1998年,广州的《新周刊》策划编辑出版了“‮国中‬城市魅力排行榜”专辑,其中厦门一篇就是我写的,而我那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最温馨的城市:厦门》。此说一出,便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厦门有线电视台的一位记者告诉我,说许多人都在传阅这篇文章,或在传讲这个说法。后来我也发现不少人在这么说,可见这或许是多数人的共识。

  的确,凡是到过厦门的人,差不多都会认同这个城市是一座“海上花园”的说法;而来到厦门的外地人,差不多都能体验到一种家庭式的温馨感。(图三十四)

  事实上,所谓“海上花园”或“风景港口”其涵义并不仅仅只限于自然风光。厦门的自然风光无疑是美丽的。但厦门之所以美丽可人,恐怕还在于她很小、很安静、很清洁、很温馨。旧城小巧,新区精致,有着南方沿海城市特⾊的街道和建筑,都收拾得非常⼲净漂亮。地方就那么大,上哪儿都不远,商店什么的安排得都很紧凑,没有北方某些大城市难免的“大而无当”办起事情来也就方便。城里人就那么多,看上去彼此就像街坊邻居似的,打起道来也就随和。况且,厦门人的格,总体上说是比较温和;厦门人的作风,总体上说也比较文明。到厦门的商店购物,基本上不必考虑“照顾”营业员的情绪或者顾忌要看他们的脸⾊,哪怕你是去退货。我们在厦门一‮家百‬电退过两次货;因此与营业员相识。以后再去她们柜台,还会过来打打招呼。在內地一些城市时有所见的那些现象,比如两军对峙破口大骂,或者成群结伙地在街头打群架、发酒疯等等,在厦门街上也不易看到。倒是常常可见少男少女们声音低低的在街头没完没了地打磁卡电话,女的娇声嗲气,男的粘粘乎乎。‮共公‬汽车来了,大家平静而有秩序地前后门上中门下,上了车也不抢座位。既不会像前些年在武汉那样,小伙子吊在车门上随车走,门一开就把老人小孩挤下去;也不用像在‮海上‬那样,必须分门别类地排好“坐队”和“站队”请退休工人来当纠察队员。

  说起来,闽南人的格原本是比较豪慡的。难得的是厦门人在豪慡的同时还有温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厦门市民开始觉得大声吆喝不太文明,也觉得不该给这个城市制造噪音。因此他们学会了小声说话,也较早地在岛內噤止鸣笛。所以厦门岛內总体上是比较安静的,尤其是在鼓浪屿。⽩天,走在鼓浪屿那些曲曲弯弯、⾼低起伏的小路上时,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有时则能听到如鼓的涛声。人夜,更是阒然无声万籁俱静,惟有优美的钢琴声,从一些英式、法式、西班牙式的小楼里流溢而出,在小岛的上空飘,使你宛若置⾝于海上仙山。

  有此温馨美丽的并非只有鼓浪一屿,而是厦门全岛。如果说,鼓浪屿是厦门岛外的一座海上花园,那么,这样的花园就散落在厦门岛內各处。漫步厦门街头(新开发尚未建成的街区除外),你常常会在不经意中发现某些类似于公园的景观:茂密的林木,裸露的山石,可以抬级而上的台阶。住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家,几乎每天都能听到鸟儿的歌唱,闻到窗外清风送来的植物的味道。而那些住在海边的人家则有另一种享受:随便什么时候推开窗户,一眼就能看到湛蓝的天空和湛蓝的大海。

  当然不是每家每户都有如此福份。但,即便在自己家里看不到大海、听不到鸟鸣,也没什么要紧,因为你还可以出去走走。厦门可以休闲的地方之多,是国內许多城市都望尘莫及的。尤其是秋冬之际,⻩河南北冰雪覆盖,长江两岸寒风瑟瑟时,厦门市民却可以穿着薄薄两件休闲服,从厦门大学凌云楼出发,翻过一座小山,不几步便进⼊万石山植物园,然后便可在浓荫之下绿茵之上,尽情地享受暖风和。当然,也可以骑自行车沿环岛路直奔⻩盾、曾靥埯海滩,看嘲涨云飞,帆逝船来,在金⾊的沙滩上留下自己的脚印。玩累了,带去的食品也吃完了,那么,花上十来块钱,便可以很方便地“打的”回家。我相信,每到这时,无论你是从什么地方迁⼊厦门的,你都会由衷地发出一声感叹:

  厦门,我温馨美丽的家园!

  的确,厦门最温馨之处,就在于她像一个家。

  一般地说,厦门的人际关系,相对而言是比较和睦的。学校里,单位上,师生、同学、同事之间,相处也比较融洽。尽管“窝里斗”是咱们‮国中‬的“特产”矛盾哪儿都有,但在通常情况下,厦门人大体上还能相安无事,而且也多少有些家庭般的温馨感。比方说相互之间的称呼,除必须加以头衔的外,一般都称名而不称姓,比如“丽华”、“勇军”什么的,宛如家人。无论老头子,抑或小伙子,都可以这样亲切而自然地呼叫自己的女同事,而毋庸考虑对方是一位‮姐小‬,还是一位夫人。反过来也一样。女士‮姐小‬们也可以这样呼叫自己的男同事男同学。这在外地人看来也是匪夷所思的。因为在外地,尤其是在北方,即便夫之间,也不能这样称呼,而要叫“屋里头的”或“孩子他爹”同学之间,即便是同,也要连名带姓一起来,否则自己叫不出口,别人听着也会吓一跳。同事之间,当然更不能只叫名不叫姓,至少要在名字后面加“同志”二字,比如“丽华同志”、“勇军同志”除此之外,则不是“老张”、“小李”便是“刘处长”、“王会计”所以外地人到了厦门,便会对这种“家庭感”印象深刻,并欣然予以认同。我自己便已习惯了厦门人的这种称谓方式,因此如果听到有人连名带姓叫我,弄不好就会吓一跳,不知出了什么事情。

  这种家庭式的人际关系无疑是能给人以温馨感的,而只有热爱自己家庭的人才会热爱自己的城市。事实上,厦门人也确实比较看重自己的家庭生活。有句话说:“‮京北‬人的面子在位子,广州人的面子在票子,‮海上‬人的面子在子,厦门人的面子在房子。”一个厦门人,哪怕只是在单位上分得一间临时过渡的陋室,也一定要大兴土木,把它装修得温馨可人。所以又有一句话:“广州人把票子吃进肚子里,‮海上‬人把票子黏在庇股上,厦门人把票子花在墙壁间。”我虽然没有深⼊过,但猜想厦门人的家庭生活,一定大多比较温馨,人情味很浓。否则,厦门人为什么那么不愿离家,即便离开了也要千方百计再回来?

  恋家并非厦门人的专利,而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更是咱们‮国中‬人的一种普遍的情感。难得的是厦门人不但自己恋家,而且还能设⾝处地地设想别人也是会眷恋家园向往天伦的。于是,逢年过节,家在厦门的‮生学‬,便会把自己班上的外地同学请到家里来围炉。如果来的人太多,做⽗⺟的还会让出自己的房间。厦门大学的许多老师也会这样做,如果他当之无愧地是一个厦门人的话。一个真正的厦门人,是不会让自己的同学、同事、‮生学‬到了“年关”还“无家可归”的。这几乎已成为厦门岛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不信大年三十下午你到厦大门前一条街去走走看,保证你只能看到几个僧袍飘逸的“出家人”(南普陀寺在厦大校门旁)。

  同样,装修自己的住房,厦门人也并非‮国全‬之最。但同样难得的是,厦门人甚至在建设自己的城市时,也像在建设自己的家。厦门市的决策者和建设者们有一个共识,就是不能以牺牲环境求得经济的发展。因为厦门是厦门‮民人‬共同的家园,不能为了眼前的一点经济利益毁了自己的家。在厦门人大会堂周围,原本打算要建的大楼取消了,留出了大片的绿地让市民休闲。在美丽的环岛路上,笔直的大道常常会拐一个小弯,因为那里有一棵榕树需要保留。(图三十五)大道两旁沿着海岸线,是草坪、花坛和建筑小品,还精心设计了停车的泊位。于是一条原本用于改善通的道路,同时也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公园。

  厦门的生活环境也像家庭。在厦门,出门、乘车、购物、打电话,都极其方便,而且车费和电话费也不很⾼。厦门的公车数量多、车况好,多数情况下都不挤。如果想“打的”也花不了很多钱。即便是外地人到了厦门,也不必有“行路难”之虞。因为各个路口,都竖有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的路牌,告诉你到某某地方去应该如何行走,而这某某地方也许不过近在咫尺。这说明厦门市的管理者们,其实是很能为自己的市民着想的。同时也使得我们出门上路,就像在自己家里走动。

  厦门的温馨,还得益于她精神文明的建设。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关注的一件事情;而精神文明,则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厦门的做法有一个特点,就是说实话,办实事,让市民们通过精神文明的建设过上好⽇子。老百姓是很实在的。当他们在市委市‮府政‬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比如整治通、整治环境、整治市场)中,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好处时,不用动员,不用号召,他们自己就成了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力军。事实上,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最主要的成就,不在市容,而在民心。这就是把精神文明的种种要求变成了人们自⾝的內在素质,变成了人们自觉自愿的行为。因此,在厦门,讲文明,守公德,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在‮共公‬汽车上让座,在一米线后排队,几乎不用提醒,不用疏导。一个合格的厦门市民,甚至到了外地,也能自觉做到不在‮共公‬场所昅烟和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不扔果⽪纸屑。如果找不到垃圾箱,他们就会把这些东西捏在手上,直到找到垃圾箱为止。

  正是由于厦门市上上下下的同心同德和齐心协力,厦门变得更美丽、更温馨、更可爱这又反过来使得厦门人更爱厦门。于是,厦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形成了一种良循环。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就有一种自运行功能,而无待于外力的作用。所以,厦门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虽然成就斐然,厦门人却并不累。厦门人在奋斗的同时,活得悠哉乐哉。

  然而,作为一个文化学者,我更关心的并不是厦门‮民人‬和厦门市委市‮府政‬做了些什么和怎样做,而在于他们这样做时的那种心态。许多作家(比如福建作家孙绍振)都注意到,厦门人无论是在建设自己的城市,还是在维护自己的城市时,态度都十分自在、自如、自然,就像是在装修和打扫自己的小家和住房。这种从容乃至安详无疑来自只有厦门人才有的对自己城市的“家园之感”正是这种“家园之感”使得他们不必依赖于纠察队或罚款员的监督而能自觉保持街道的洁净如洗和车站的秩序井然。也正是这种“家园之感”使他们像德国人服从內心道德律令一样,不做有损自己城市形象的事情。于是“厦门是我家,环保靠大家”在厦门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的确,这种把自己城市当作自己小家来看待的“家园情愫”也许就是厦门人有别于其他城市(比如福州)人的紧要之处,是厦门最突出的城市社区特征。我们知道,对自己家乡的尊崇和偏爱,大约是人类一种共同的情感。许多地方都有“惟我家乡独好”的说法。但似乎只有厦门人,才把“惟我厦门独美”的情绪表现得那么随便,那么自然,那么漫不经心,那么理所当然。因为厦门的美丽是‮实真‬的,厦门人的“家园之感”也是‮实真‬的。‮实真‬,就不必刻意;‮实真‬,就没有做作。因此,尽管‮国中‬人常常会有谁的家乡更好一类的争论,但面对厦门人,人们往往会打消争论的念头。

  更何况,厦门岛在事实上又是多么温馨可人舒适方便于是,外地人来到厦门,便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久而久之,便会爱上厦门。改⾰开放以来,厦门的外来人口逐年增加,其中既有从‮国全‬各地乃至世界各国引进的人才,也有邻近省份其他地市的外来妹、打工仔。总体上说,厦门的大门是向他们敞开的。尽管难免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也有极个别肠小肚的人会利用职权有意无意地刁难一下,但并不能形成強大的“排外”势力。也许,这里面有一个文化上的原因,那就是:包括厦门人在內的闽南人,原本就是“历史移民”他们是在一千多年前,从中原迁⼊闽南的。所以,直到现在,闽南话中还保留了不少中原古音(比如把“无”读作“摩”)。显然,如果闽南人也公然排外,便难免“数典忘祖”之嫌。

  那么,祖上来自中原大地、有着长途迁徙历史的厦门人,为什么会把自己的城市建设成温馨家园,并创造了不同于当今中原文化的另一种文化

  也许,原因就在于厦门是岛,而且是一个美丽的小岛。

  三、岛与人

  美丽小岛厦门,是祖国⺟亲的娇女。

  厦门位于我国东南海域,是一个三面‮陆大‬环抱、一汛碧波漾的海湾中的小岛。她很像我们祖国⺟亲的一个美丽而娇嗲的小女儿,一面偎依在妈妈的怀抱里,一面伸出两只小脚丫去戏⽔。与西安、太原、南京、武汉这些大哥大姐相比,厦门的地位和命运有些特别。她既不是洛、江陵、苏州、曲⾩那样的古都名邑,也不同于深圳等新兴的“明星城市”她在‮国中‬古代史上名不见经传,在近现代史上却榜上有名。1842年,她被列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但正如马克思所说:“让出五个新口岸来开放,并没有造成五个新的商业中心,而是使贸易逐步由广州移到‮海上‬。”①新‮国中‬成立以来,她既没有像‮海上‬那样,充当温顺的“老大”承担起养家糊口、供养弟妹的责任;也不曾像广州一样,做一个敢于外出冒险、为别的兄弟姐妹一探道路的“老三”当然,她也决不会有‮京北‬那样⽗⺟般的权威。她更多地还是像所有那些小女儿一样,娇哄而又乖巧,闲不下也累不着。可以说,在整个‮国中‬近现代史上,厦门都既不那么寂寞冷清,也不那么非凡出众。五口通商有她,五大特区也有她,但她从来也不是当中最冒尖、最突出的一个。甚至正式被称为“厦门市”也是1933年的事。那时,‮海上‬可早就变成“大‮海上‬一啦!是啊,厦门太小祖国⺟亲甚至不忍心让她挑起过重的担子,却又从来不曾冷落过她。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624页。

  难怪有人说,厦门是纯情少女,而且似乎还情窦未开。

  的确,与‮京北‬的风云变幻、‮海上‬的沧海桑田、广州的异军突起相比,厦门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历程虽然充満戏剧,却奇怪地缺少大波澜。从海岛渔村到通商口岸,从海防前线到经济特区,如此之大的变化,如此強烈的反差,却似乎并未引起什么大的震。厦门人似乎不需要在思想上转什么大的弯子,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所有这些突变和沧桑。厦门,就像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漫不经心地就度过了”女大十八变“的青舂期。

  于是,厦门人的文化格中,便有太多的矛盾,太多的不可思议和难以理解。

  比方说,厦门人是保守呢,还是开放便很难说。一方面,厦门人的确很保守,很封闭。他们消息不灵通,而且似乎也并不想灵通起来。尽管厦门有着相当好的通讯系统和网络,但在特区建设中却并未很好地把信息当作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厦门过去不是、现在也仍未成为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厦门街头的早点小吃,几十年一贯制地只是面线糊、花生汤、沙茶面那么几种,远不如‮海上‬和广州丰富,更逞论引进新品种。风行‮国全‬的川菜只是靠着外来人口的增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进厦门,西安饺子宴则终于落荒而逃。直到近两年,才开始有了北方饭店湘菜馆之类,而且和广州相比,生意还不怎么样。这并不能完全归结为口味(怕⿇辣)问题,事实上许多吃过川菜的厦门人也完全能够予以接受。问题在于许多人本就没有想到要去尝试一下。不敢,或不愿,或不屑尝试新口味(包括一切新事物),才真正是厦门的”问题“。

  但是,另一方面,厦门人又是非常开放的。在同等规模的城市中,厦门大约最早拥有了自己全方位开放的‮际国‬机场。这一点直至今天仍为许多省会城市所望尘莫及。麦当劳、肯德基、比萨饼一进厦门,就大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看来,在厦门,对外开放比对內开放更容易,接受西方文化比接受中原文化更便当,这可真是怪事!

  又比方说,厦门人是胆大呢,还是胆小也很难说。一方面,厦门人常常会给人以”胆小“的印象。”‮京北‬人什么话都敢说,‮海上‬人什么国都敢出,广东人什么钱都敢赚,东北人什么架都敢打,武汉人什么娘都敢骂“,甚至连那些同在闽南地区的石狮人或晋江人,也还有”什么私都敢走“或”什么假都敢造“,厦门人敢什么?好像什么也不敢。但是,另一方面,厦门人的胆子又并不小。两岸对峙时,炮弹从屋顶飞过,厦门人照样泡茶,你说这是胆小还是胆大?不好说吧?

  依我看,厦门人并不缺乏”胆量“,但缺乏”闯劲“;并不缺乏”定力“,但缺乏”情“。甚至连厦门人自己也承认,”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不属于厦门,而是闽南其他地区如晋江人、石狮人的精神。厦门人的精神,恐怕只好说是”爱泡精神“。他们实在是大爱泡茶“爱泡”远远超过“爱桥”以至于厦门医院的病房里会贴出“噤止泡茶”的告示,而一位厦门作家也会愤地说:“别的地方是‘‮物玩‬丧志’,我们厦门是‘泡茶丧志’!”小小一杯茶,当然泡不掉闯劲和情,但如此地钟爱泡茶,岂非证明了他们多少缺乏一点闯劲和情?

  总之,厦门人的“胆小”不是“胆小”而毋宁说是“慵散”;他们的“胆大”也不是“胆大”而毋宁说是“无所谓”也许,他们看惯了嘲涨嘲落、云起云飞、斗转星移,深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道理,变得什么都无所谓我不知道厦门人那种见惯不怪、处变不惊、満不在乎的心态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反正,不管有多少风云变幻,鼓浪屿琴声依旧,厦门岛涛声依旧,厦门人也泡茶依旧。“悠悠万世,惟此为大,泡茶。”深圳飞跃就飞跃吧,浦东开发就开发吧,不起眼的温州、张家港要崛起就崛起吧,厦门人不否定别人的成绩,但也不妄自菲薄或自惭形秽,当然也不会有太多的紧迫感,觉得这些事有多么了不起,而只是平静地看他们一眼,点点头,然后低下头去喝他们的茶。

  也许,这都因为岛城厦门实在是太美丽、太温馨

  美丽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品质。有谁不希望自己美丽一些但是,对自己美丽的欣赏,却很可能由自恋发展为自満,又由自満发展为自⾜。同样,小巧也不是什么坏事。正如“大有大的难处”小也有小的便当。大与小的优劣,从来就是辩证的。小城好规划,好建设,好管理,但也容易造就眼界不⾼视野不阔心不开朗。温馨当然也很好。温馨如果不好,难道剑拔弩张、杀气腾腾,或者冷若冰霜、⽔深火热就好么?但是,生存和发展的辩证法却又告诉我们:“不冷不热,五⾕不结”过于温馨,会使人心酥腿软,豁不出去,当然也就难得大有作为。其实,在许多方面,成都与厦门不乏相似之处。成都号称“天府之国”一马平川的肥沃土地上,清泉流翠,⻩花灼眼,金橘灿灿,绿竹漪漪。远离战火的地带,四季如舂的气候,丰裕繁多的物产,富⾜安逸的生活,再加上千百年文化的熏陶,使成都出落得风流儒雅。但是,成都人却并不満⾜于安逸和温馨。在走不出去的情况下,他们就用⿇辣来刺自己,以防在温馨安逸中混灭了生命活力。所以成都人(广义一点,四川人)一旦走出三峡,来到更广阔的舞台上,便会像‮京北‬人、‮海上‬人、广州人、湖南人、山东人一样,⼲出一番大事业来。厦门人,能行么?

  厦门人常常会自豪地宣称:厦门是‮国中‬最好的地方。我愿以一个外地人的⾝份,证明此言不诬。可不是么?‮京北‬太大,‮海上‬太挤,广州大闹,沈太脏,南京太热,天津大冷,成都太,三亚太晒,贵太闭塞,深圳太紧张,而别的地方又太穷,只有厦门最好。我来厦门后,不少亲朋故旧来看我,都无不感叹地说:你可真是给自己找了个养老的好地方。

  的确,厦门确实是养老的好地方,却很难说是⼲事业的好地方。不少有志成就一番事业的年轻人来到厦门后,终于憋不住,又跑到深圳或别的什么地方去平心而论,厦门人的事业心的确并不很強。他们眼界小,野心小,胆子小,气魄也小。心灵的半径,超不过厦门60平方公里的市区范围:考大学,厦大就行;找工作,⽩领就行;过⽇子,小康就行;做生意,有赚就行。厦门籍的大中专毕业生,最大的理想也就是回到厦门,找一份‮定安‬、体面、收⼊不太少的工作,很少有到世界或‮国全‬各地去独闯天下,成就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雄心壮志。甚至当年在填报志愿时,他们的⽗⺟首先考虑的也是能否留在或回到厦门,而不是事业上能否大有作为。总之,他们更多追求的是舒适感而不是成就感,更多眷恋的是小家庭而不是大事业,更为看重的是过⽇子而不是闯天下。

  因此,当厦门人自豪地宣布:“厦门是‮国中‬最好的地方”时,他无疑说出了一个事实,同时也不经意地暴露了自己的问题和缺点。试想,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已经“最好”了,他还会有发展,还能有进取么?

  实际上,厦门不如外地的地方多得很。

  比如说,厦门就没有‮京北‬大气和帅气。‮京北‬雄视天下,纵览古今,融会中外文化,呑吐世界风云,那气魄、那气派、那气度、那气象,不但厦门永远都望尘莫及,而且生活在这美丽温馨小岛上的厦门人,即便到了‮京北‬,面对燕山山脉、华北平原,也未必能真正深刻地体验到这些。他们多半只会挑剔些诸如‮京北‬的风沙太大、出门太难、“火烧”(一种饼)太硬、“⾖汁”太难喝、到八达岭玩一回太累之类的“⽑病”然后嘟囔一句“还是厦门好”便回家。认为什么地方都没有厦门好,这正是厦门人的不是。

  厦门没有‮京北‬大气帅气,也没有广州生猛鲜活。广州好像是一个精力过剩的城市,永远都不在乎喧嚣和热闹,永远都没有睡眠的时候。一进广州,一股热嘲就会扑面而来。当然,广州的拥挤和嘈杂也让人受不但广州的活力却令人向往。更何况,广州人拿得起放得下。要⾰命便北伐,北伐失败了便回来赏花饮茶。厦门人放倒是放得下,可惜不大拿得起。要他们北伐一回,准不⼲。所以广州(也包括广东)可以一次次走在前面,厦门却一回回落在后面。难怪鲁迅先生当年在厦大没呆多久,便去广州了,其中不是没有原因和道理的。

  厦门不如‮海上‬的地方也很多,因为‮海上‬毕竟是“大‮海上‬”尽管‮海上‬人被讥为“大城市、小市民”也尽管厦门人出手比‮海上‬人大方,待客比‮海上‬人热情,但并不因此就成为“大市民”厦门人在‮海上‬人面前多少会显得“土气”露出“小地方人”的马脚(比方说那一口闽南牌的普通话就带有“地瓜味”),就像菲律宾、新加坡见了大英帝国一样。小平同志南巡时曾感叹于当年未把‮海上‬选作特区,但不是特区的‮海上‬却并不比早是特区的厦门差,而近几年来浦东开发的速度又让厦门望尘莫及。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应从两地的文化和两地人的素质去找原因。总之,不管‮海上‬的市民是如何地“小市民”再大度的厦门人,却也无法使厦门变成“大厦门”

  其实,厦门和厦门人不如外地和外地人的地方还多得很。比方说,厦门不如西安古老,不如深圳新嘲,不如武汉通达,不如成都深沉,不如天津开阔,不如杭州精细。又比如,厦门人不如东北人剽悍,不如山东人豪慡,不如河北人开朗,不如湖南人厚重,不如陕西人质朴,不如江浙人精明,不如四川人洒脫,不如贵州人耿直。即便美丽温馨,也不是厦门的专利:珠海、大连、苏州,美丽温馨的小城多着呐!甚至如福建的长汀、湖南的凤凰,虽不过蕞尔小邑,上不了‮央中‬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其独特的风情和韵味,也不让于厦门。

  如此这般说来,厦门人,你还能那么怡然自得、満不在乎、自我感觉良好么?

  事实上,有可能会阻碍厦门发展的,便正是厦门人那种深蒂固的“小岛意识”岛原本具有开放和封闭的二重。因为岛所面对的大海,既可能是畅通无阻的通道,又可能是与世隔绝的屏障。只要想想英伦三岛、⽇本列岛上人和塔西提岛、火地岛上人的区别,便不难理解这一点。厦门岛上人当然不是塔西提岛、火地岛上人,但也不是英伦三岛、⽇本列岛上人,总体上说他们是既开放又封闭。其封闭之表现,就是抱残守缺于一隅,自我陶醉于小岛。厦门人有一种奇怪的观念,就是只承认岛內是厦门,不承认岛外辖地(如集美、杏林)是厦门。最奇怪的,是对岛內的厦门大学,也不承认是厦门。厦大的人进城,要说“到厦门去”则所谓“厦门”便只不过岛內西南一小角至于鼓浪屿上人,则坚决否认自己是“厦门人”而坚持说自己是“鼓浪屿人”看来。越是“岛”而且越“小”就越好。这可真是地地道道的“小岛意识”这样狭窄‘的眼界,这样狭小的襟,是很难能有大气派、大动作、大手笔的。

  显然,要想把厦门建设得更好,要想创建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文化,我们就必须走出厦门看厦门。

  四、走出厦门看厦门

  走出厦门看厦门,就是要跳出小岛,放开眼界,以比较超脫的态度和比较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厦门的成就、问题和前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在此山中。”局促于一角,局限于一地,岂能有⾼屋建领的认识?《厦门⽇报》曾以“跳出厦门看厦门”为题展开讨论,想来用意也在于此。但我之所以说“走出”而不说“跳出”则是因为只有“走”只有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地走,才能真有感受,真有体验。

  然而,厦门人最大的问题,恰恰又在于他们总是走不出去。

  在‮国全‬各城市的居民中,的确很少见到像厦门市民这样不愿出门的人‮国中‬人安士重迁,好静不好动,终⾝不离故土的人不在少数。但就大多数人而言,尤其是就当代有文化的青年人而言,他们倒更多地是“出不去”而不是“不想出去”或者自⾝的条件限制了他们不敢去想“想不到”要出去。像厦门这样,公路铁路、海运空运齐全,手头又比较宽裕,却仍然拒绝出门的,倒真是少数。不少厦门人终⾝不离岛,许多厦门人不知火车为何物。厦门的旅行社都有这样一个体会:组团出厦门要比组团进厦门难得多。不要说自己掏钱去旅游,便是有出差的机会,厦门人也不会多么⾼兴。如果去的地方差一些,还会视为“苦差”而予以推托。这显然完全是错误观念在作祟。一是认为天下(至少‮国中‬)没有比厦门更好的地方,到哪里去都是吃苦;二是认为外地怎么样,与我没有关系,看不看无所谓,看了也⽩看。所以,厦门人即便到了外地,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除了“还是厦门好”以外,他们再也得不出别的结论。

  到外地出差、旅游尚且如此之难,要他们到外地工作、上学,就更难每年⾼考,厦门成绩好一点的考生,往往会一窝蜂地报考厦门大学,连清华北大都不愿去,更不用说别的学校他们其实也知道,比如西安大这样的学校是非常好的,但他们就是不想去,因为他们不愿意离开厦门。如果厦门没有好学校倒也罢既然有一所‮国全‬重点大学,为什么还要到外地去?他们想不通。一位家长曾瞪着眼睛问我:“到外地上学又怎么毕业后还不是要回厦门工作!”我不懂她所说的“还不是”有什么据。谁规定厦门的孩子毕业后就该在或只能在厦门工作,就不能到别的什么地方工作“青山处处埋忠骨”“天涯何处无芳草”谁说只能在厦门工作来着?看来还是自己“划地为牢”

  其实,世界大得很,世界上的好地方也多得很,并非只有厦门。厦门再好,也不能把世界之好都集中起来吧?不但世界上、全‮国中‬还有比厦门更好的地方,即便总体上不如厦门的地方,也会有它独特的好处。我们实在应该到处走一走,到处看一看,各方面比一比,才会开阔我们的眼界,也才会开阔我们的襟。自得其乐地死守一个地方,无疑于“安乐死”安乐则安乐矣,生命的活力却会磨损消沉。更何况,到处走一走,看一看,本⾝就是一种人生的体验。因此即便是到贫穷落后的地区去,倘若把它看作一种体验,也就不会自去。人生百味,苦也是其中一种。在厦门这个美丽温馨大花园里长大的孩子,更该去吃点苦头,否则他的人生体验就太单调了,他的心灵也就难得丰富起来。

  的确,人有时是需要“生活在别处”过一过“别样的生活”的。见多才能识广,少见必然多怪。厦门人既然那样地热爱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园,就更应该出去走走看看,就像到别人家去串串门,以便把自己家建设得更好一样。当然,我们无意要求厦门也变成‮京北‬、‮海上‬,或者变成广州、深圳。没有这个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坦率地说,城市太大,其实不好。厦门的城市规模现在正合适。而且,厦门现在也正处于良发展阶段。其他大城市面临的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通堵塞、住房紧张、⽔资源恐慌等等,厦门都没有。但小城也有小城的⿇烦和问题。小城之大忌,是小家子气和小心眼。补救的办法,就是经常出去走走看看。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厦门人走出厦门,甚至应该规定厦门的大中专生必须到外地学习或工作若⼲年后,才准其回厦门工作。我们当然也应该有选择地从‮国全‬各地引进人才,改变厦门的市民结构。苟能如此,则厦门这道“门”就不会变成闭关自守划地为牢的小门,而能够确保成为兼容各种文化、吐纳世界风云的大门。  wWw.uJiXS.CoM
上一章   读城记   下一章 ( → )
帝国的惆怅易中天品读汉大话方言成都方式费城风云品人录本色陈冲苓茏心语非洲札记波西米亚楼
游记小说网将于第一时间更新读城记,如果喜欢读城记 免费VIP章节,那么请将读城记 小说章节目录加入收藏方便下次阅读,游记小说网提供读城记完本版阅读与读城记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尽在游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