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小说网将于第一时间更新帝国的惆怅免费VIP章节
|
|
游记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帝国的惆怅 作者:易中天 | 书号:44783 时间:2017/12/12 字数:2953 |
上一章 二、削藩其事 下一章 ( → ) | |
我们知道,秦汉是国中
家国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转折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则是一场深刻的⾰命。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旧制度,建立了一种新制度。这个旧制度,就是“邦国制”历史上叫“封建制”也就是把天下分封给诸侯,建立各自为政的“邦国”这个新制度,就是“帝国制”历史上叫“郡县制”也就是把原来的“许多家国”变成“一个家国”把原来各自为政的“邦国”变成央中统一管理的“郡县”这也是秦汉以后、辛亥⾰命以前一直实行着的制度。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郡县制”很多人主张继续实行“封建制”还把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封建”(分封诸侯)。迫于无奈,刘邦在建国初期,只好实行“一个王朝,两种制度”的方针:京畿地区,实行“郡县制”由央中
府政统一导领;外围地区,实行“封建制”封了许多王国,由王国的君主自行治理。当时的意思,是要让他们充当央中
权政的屏障,也就是“藩”藩,就是篱笆(藩篱)的意思。所以这些家国就叫“藩国”这些家国的君主就叫“藩王”他们到自己的封地去则叫“之国”或“归藩”这样一种郡县与封建并存的制度,就叫“郡国制” 不过,刘邦在实行“一朝两制”时,也留了一手,即只准同姓封王,不准异姓封王。为此,还杀了一匹⽩马来做盟誓,叫“⽩马之盟”后来,吕后破坏这个规矩,封姓吕的做王,就被视为“政”最后被武力平定。平定诸吕的功臣,就是后来平定七国之的将领——太尉周亚夫的⽗亲周。 其实同姓封王也未必靠得住。比如这回带头造反的吴王刘濞,就靠不住。刘濞是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古人兄弟排行,叫“伯仲叔季”刘邦出⾝平民,家里没什么文化,就用这“伯仲叔季”来做名字。刘邦叫刘季,其实就是“刘小”他哥刘仲则其实就是“刘二”刘二是个没有用的,他儿子刘濞却能⼲,为刘邦立下汗马功劳。那时刘邦正发愁吴越一带没有一个得力的王侯去镇守,就封刘濞做吴王。不过刘邦马上就后悔了,因为他觉得刘濞的样子似乎有“反相”但是君无戏言,覆⽔难收,封都封了(已拜受印),改不过来,只好摸着刘濞的背说:五十年以后东南有人作,不会是你吧?天下同姓是一家,你可千万别造反。刘濞立马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说侄臣哪敢呀! 这当然只能作为故事来听。刘濞造反并不因为他⾝上有“反骨”晁错削藩也并不因为刘濞要造反。晁错大讲特讲削藩时,刘濞还没造反呐!事实上,削藩不是针对哪一个诸侯的,而是针对“郡国制”的。按照这种制度,藩王们是有实权的。他们有自己的领土、府政、军队和财政收⼊,俨然“立独王国”如果地盘大,人口多,资源丰富,其实力便很可能超过央中 府政,比如刘濞的吴国就是。吴国地处长江中下游,富饶之国,鱼米之乡。吴王煎矿得钱,煮⽔得盐,富甲一方,势可敌国。长此以往,势必尾大不掉,成为央中 权政的心腹之患。这就要钳制,要打击,要削弱其势力。这就得“削藩”——先裁减其领地再说。 但是这有风险。因为没有哪个藩王是愿意被“削”的。人家到嘴的肥⾁,你生生地夺了去,就连阿猫阿狗都不会愿意,何况凤子龙孙财大气耝的藩王?那不得他们狗急跳墙才怪!所以景帝和群臣都很担心,我们削藩,他们会不会造反?晁错却不以为然。晁错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也就是说,削藩,他们造反;不削藩,他们也会造反。现在削藩,他们马上就反,但是为害尚小。暂不削藩,他们反得迟一些,但是后患无穷。因为那时他们已羽翼丰満,存心造反,你可怎么收拾?所以得“先下手为強” 可见,削藩,是建立在藩国必反的前提下的。那么,吴王他们果真要反吗? 这当然也不是一点依据都没有。比如前面提到的邓公,就说过“吴王为反数十年矣”的话。吴王自己,也说他“节⾐食之用,积金钱,修兵⾰,聚⾕食,夜以继⽇,三十余年矣”但这也只是一说,而且都是事后说的。事实上,吴王造反,事前并无证据。“七国之”平定后,府政军在他们那里也没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武器”相反,《史记》、《汉书》都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举事”或者“吴王恐削地无已,因发谋举事”即都认为吴王的造反是削藩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至于晁错弹劾楚王和胶西王的那些事,比如楚王在太后丧期搞女人,胶西王卖了官爵,也都不能说是“罪大恶极”当然,晁错是御史大夫(副总理兼监察部长),弹劾这些诸侯是他分內的工作。但如果以此作为削藩的理由,那就是找岔子了。 不过,吴王不反,不等于别人不反;此刻不反,不等于将来不反;刘濞本人不反,不等于他的儿子孙子不反。曹没有篡位,曹丕不是篡了?朱元璋一死,燕王朱棣不就反了?而且口号也是“清君侧”当然,曹丕也好,朱棣也好,都是后来的事,我们不能据此反推刘濞或他的儿子孙子也是要造反的。但诸侯坐大,对于皇权确实是威胁,曹丕和朱棣就是证明。所以,站在帝国的立场,削藩确实是对的。如果任由诸侯拥兵自重,造反的事就迟早会要发生。我们不能不佩服晁错的深谋远虑。 何况,正如⻩仁宇先生所言:“据当⽇的观念,造反不一定要有存心叛变的证据,只要有叛变的能力也可以算数。”(《赫逊河畔谈国中历史》)何况刘濞不但有能力,也有形迹,比如靠着财大气耝,广散钱财,招兵买马,笼络人心,而且专门招募那些亡命之徒。这不是想造反又是什么呢?汉景帝也说,吴王大力发展铸铜和煮盐产业(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用这些收⼊来昅引人才(天下豪杰),一大把年纪了还公然造反(⽩头举事),如果没有万无一失的准备,会跳出来吗(此计不百全,岂发乎)?所以,灭吴,也不算冤。 00其实,就算吴王刘濞是冤枉的,这个冤大头也只好由他来当。因为削减藩国领地,削弱诸侯势力,最终取消封建制的藩国,将“半封建半郡县”的“郡国制”变成彻底的“郡县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郡县与封国并行的“郡国制”则是新旧两种制度讨价还价和政治妥协的结果,是汉代统治集团在建国之初的权宜之计。而且,这种不伦不类的制度给西汉统治集团带来了不小的⿇烦,不是异姓王造反,就是同姓王叛。柳宗元在他的《封建论》里就说了这个问题。柳宗元说,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反。⾼祖前往平叛,被困七天。这就是“困平城”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祖又前往平叛,被流矢所中,一命呜呼。这是“病流矢”此后,惠帝刘盈,文帝刘恒,景帝刘启“陵迟(衰微)不救者三代”相反,央中集权的郡县制却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优越。秦末天下大,然而“有叛人而无叛吏”(有起来叛逆的民众却没有起来叛逆的员官)。汉初天下大,然而“有叛国而无叛郡”(有起来叛逆的封国却没有起来叛逆的郡县)。中唐天下大,然而“有叛将而无叛州”(有起来叛逆的将领却没有起来叛逆的州府)。历史证明,郡县制是有利于帝国之长治久安的。 既然迟早要削藩,那么“长痛不如短痛”既然决心要削藩,那就不能“吃柿子专拣软的捏”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吴王都首当其冲。只有把吴楚这两个最強最大最牛的王国庒下去,其他诸侯才会就范。所以,晁错的话——“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真不如改成“反之亦削,不反亦削”总之是要拿他开刀,没什么冤不冤的。 Www.UjIxS.CoM |
上一章 帝国的惆怅 下一章 ( → ) |
易中天品读汉大话方言成都方式费城风云品人录本色陈冲苓茏心语非洲札记波西米亚楼严歌苓其人其 |
游记小说网将于第一时间更新帝国的惆怅,如果喜欢帝国的惆怅 免费VIP章节,那么请将帝国的惆怅 小说章节目录加入收藏方便下次阅读,游记小说网提供帝国的惆怅完本版阅读与帝国的惆怅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尽在游记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