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小说网将于第一时间更新大秦帝国6:帝国烽烟免费VIP章节
游记小说网
游记小说网 武侠小说 灵异小说 都市小说 重生小说 经典名著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校园小说 推理小说 历史小说 乡村小说 架空小说
小说排行榜 科幻小说 玄幻小说 官场小说 仙侠小说 竞技小说 网游小说 耽美小说 言情小说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穿越小说 同人小说
免费的小说 天生尤物 兄妹骨科 娇柔多汁 青梅竹马 先婚后爱 苦涩青柠 情夫难哄 匪妻望舒 渣女纪事 水漫四溅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游记小说网 > 架空小说 > 大秦帝国6:帝国烽烟  作者:孙皓晖 书号:43614  时间:2017/11/9  字数:20305 
上一章   第二节 长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国殇    下一章 ( → )
  大草原的秋⾊无以描画,无以诉说。那苍⻩起伏的茫茫草浪,那霜⽩傲立的凛凛⽩桦,那火红燃烧的苍苍胡杨,那横亘天边的巍巍青山,那恬静流淌的滔滔清流,那苍穹无垠的蓝蓝天宇,那无边散落的点点牛羊,那纵使圣手也无由调制的⾊调,那即或贤哲也无由包容的器局,那醉人的牧歌,那飞驰的骑士,那柔慡的马xx子,那香脆的炒⻩米,那只有力士气魄才敢于一搏的篝火烤羊大碗酒…广袤的大草原囊括了天地沧桑,雄奇沉郁而又迤逦妖冶,任你慷慨,任你狂放,任你感动,任你忧伤。

  两千二百一十七年前的这一⽇,草原秋⾊是一团越的火焰。

  万里长城终于要在九原郊‮合野‬龙,整个山草原都沸腾了。

  巍巍起伏的山山脊上各式旌旗招展,沉重悠扬的牛角号夹着大鼓大锣的轰鸣连天而去。山南麓的草原上,黑⾊铁骑列成了两个距离遥远的大方阵。方阵之间的草地上,是赶着牛群马群羊群从山南北汇聚来的万千牧民,牛羊嘶鸣人声喧嚣,或火坑踏舞,或聚酒长歌,或互换货⾊,或摔跤较力,忙碌喜庆第一次弥漫了经年征战的大草原。更有修筑长城已经休工的万千黔首,头包黑巾⾝着耝⾐,背负行囊手拄铁耒,奋然拥挤在雄峻的长城內侧的山头山坡上指点品评,漫山遍野人声如嘲。草原的中心空旷地带,正是东西长城的合龙口:自陇西临洮而来的西长城,自辽东海滨而来的东长城,就要在九原北部的山草原的边缘地带合龙了。目下,秦砖筑起的长城大墙与垛口已全部完工,唯余‮央中‬垛口一方大石没有砌上。这方大石,便是今⽇竣工大典所要完成的九原烽火台龙口的填充物。此刻,‮央中‬龙口与烽火台已经悉数披红,台上台下旌旗如林;烽火台上垂下了两幅‮大巨‬的红布,分别贴着‮大硕‬的⽩帛大字,东幅为“千秋大秦,北驱胡虏”西幅为“万里长城,南屏华夏”

  “蒙公,长城万里,终合龙矣!”

  “长公子,逾百万民力,终可荷末归田也!”

  烽火台上,蒙恬与扶苏并肩伫立在垛口,都有着难以言传的万般感喟。短短一个月里,蒙恬已经是须发皆⽩。扶苏虽未见老相,也是精瘦黝黑一脸疲惫沧桑。自皇帝行营经九原直道南下,王离请见未见虚实,蒙恬扶苏两人便陷⼊了无以言状的不安。期间,蒙恬接到郞中令府丞的公文一件,说郞中令已经奉诏赶赴甘泉宮,九原请遣返民力事的上书,业已派员送往甘泉宮呈报皇帝。蒙恬由是得知皇帝驻跸甘泉宮,心头疑云愈加浓厚,几次提出要南下甘泉宮晋见陛下,却都被扶苏坚执劝阻了。扶苏的理由很扎实:⽗皇既到甘泉宮驻跸,病势必有所缓,国事必将纳⼊常道,不需未奉诏书请见,徒然使⽗皇烦躁。蒙恬虽感扶苏过分谨慎拘泥,却还是没有一力坚持。毕竟,蒙恬是将扶苏做储君待的,没有扶苏的明⽩意愿,任何举动都可能适得其反。然则,蒙恬还是没有放松警觉,立即提出了另一则谋划:加快长城合龙,竣工大典后立即遣返百万民力;之后以此为重大国事边事,两人一起还都晋见皇帝。这次,扶苏赞同了蒙恬主张。因为,蒙恬提出了一个扶苏无法回答的‮大巨‬疑点:“皇帝勤政之风千古未见,何能有统边大将军与监军皇子多方求见而不许之理?何能有遣返百万民力而不予作答之理?纵然皇帝患病不能理事,何能有领政丞相也不予作答之理?凡此等等,其间没有有重大缘由?你我可等一时,不可等永远也。”那⽇会商之后,两人分头督导东西长城,终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里完成了最后的收尾工程,来了今⽇的长城大合龙。

  “万里长城合龙大典,起乐——!”

  司礼大将的长呼伴随着齐鸣的金鼓悠扬的长号,伴随着万千民众呼,淹没了群山草原,也惊醒了沉浸在茫然思绪中的蒙恬与扶苏。两人肃然正⾊之际,司礼大将的长呼又一波波随风响彻了山塬:“监军皇长子,代皇帝陛下祭天——!”片刻之间,牧民们停止了歌舞,黔首们停止了呼,牛羊们停止了快乐的嘶鸣,大草原静如幽⾕了。扶苏从烽火台的大纛旗下大步走到了垛口前的祭案,向天一拜,展开竹简宣读祭文:“昊天在上,嬴扶苏代皇帝陛下伏惟告之:大秦东出,一统华夏,创制文明,力行新政,‮定安‬天下。北边胡患,历数百年,匈奴‮滥泛‬,屡侵‮国中‬!为佑生民,筑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以为国塞!祈上天佑护,赖长城永存,保我国人,太平久远——!”扶苏悠长的话音尚在回,山地草原便连绵腾起了皇帝万岁长城万岁的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大将军合龙长城——”良久,司礼大将的传呼又随风掠过了草原。

  号角金鼓中,⽩发苍髯的蒙恬凝重举步,从烽火台大纛旗下走到了待合的龙口前。两名⾝披红帛的老工师,引领着两名⾚膊壮汉,抬来了一方红布包裹的四方大石,端端正正地搁置在龙口旁的大案上。蒙恬向老工师深深一躬,向两⾚膊后生深深一躬,向红布大石深深一躬,遂双手抱起大石,奋然举过头顶,长喊了一声:“陛下!万里长城合龙也——!”吼声回间,红布大石轰然夯进了万里长城最后的缺口…骤然之间,満山黔首举起了铁耒呼雀跃如森林起舞,人人泪流満面地呼喊着:“长城合龙了!黔首归田了!”随着黔首们的呼,合龙烽火台上一柱试放的狼烟冲天而起,烽火台下的大群牧民踏歌起舞,引来了茫茫草原无边无际的和声——

  山巍巍边城长长

  南国稻粱北国牛羊

  黔首万千汗⾎他乡

  牧人⽔草太平华章

  穹庐苍苍巨龙泱泱

  华夏一统共我大邦

  那一⽇,蒙恬下令将军中存储的所有老酒都搬了出来,送酒的牛车络绎不绝。大军的酒,牧人的酒,黔首的酒,都堆放在烽火台下积成了一座座小山。万千将士万千牧人万千黔首,人海汪洋地聚在酒山前的草原上,痛饮着各式各样的酒,昑唱着各式各样的歌,大跳着各式各样的舞,天南海北的种种语言汇集成了奇异的喧嚣声浪,天南海北的种种服饰汇集成奇异的⾊彩海洋,金发碧眼的匈奴人壮硕劲健的林胡人黝黑精瘦的东胡人与黑发黑眼⻩⽪肤的各式中原人融得汪洋恣肆,酒⾁不分你我,地域不分南北,人群不分男女老幼,一切都在大草原自由地流淌着快乐地歌唱着百无噤忌地狂着…

  扶苏生平第一次大醉了。在烽火台下喧嚣的人海边际,扶苏不知不觉地离开了蒙恬,不知不觉地汇进了狂的人流。几大碗不知名目的酒汩汩饮下,扶苏的豪侠之气骤然爆发了,长久的郁骤然间无踪无影了。走过了一座又一座帐篷篝火,走过了一片又一片乐流动的人群,扶苏吼唱着或有词或无词的歌,大跳着或生疏或悉的舞,痛饮着或见过或没见过的酒,脸红得像燃烧的火焰,汗流得像涔涔的小河,心醉得像草地上一片片酥软的少女;笑着唱着舞着跑着跳着吼着躺着,不知道⾝在何方,不知道⾝为何人,不知道是梦是醒,不知道天地之伊于胡底!那一⽇的扶苏,只确切地知道,如此这般的快乐舒坦,如此这般的无忧无虑,在他的生命中是绝无仅有的。朦朦胧胧,扶苏的灵魂从一种深深的基中飞升起来,一片鸿⽑般悠悠然飘将起来,飘向蓝天,飘向大海,飘向无垠的草原深处…

  蒙恬亲自带着一支精悍的马队,搜寻了一⽇‮夜一‬,才在山南麓的无名海子边发现了呼呼大睡的扶苏。那是镶嵌在一片火红的胡杨林中的隐秘湖泊,扶苏蜷卧在湖畔,⾝上覆盖着一层微染秋霜的红叶,两手伸在清亮的⽔中,脸上漾着无比惬意的笑容…当蒙恬默默抱起扶苏时,马队骑士们的眼睛都润了。随行医士仔细诊视了一阵,惊愕地说长公子是极其罕见的醉死症,唯有静养脫酒,旬⽇余方能痊愈。

  蒙恬第一次然变⾊,对监军行辕的护卫司马大发雷霆,当即下令夺其军爵戴罪履职,若长公子再有此等失踪事端,护卫军兵一体斩首!那一刻,监军行辕的所有吏员将士都哭了,谁也没有折辩说大将军无权处置监军大臣之部属。反倒是二话不说,监军帐下的所有吏员将士都摘去了前的军爵徽记,不约而同地吼了一句:“甘愿受罚!戴罪履职!”

  立即南下的谋划延期了。

  忧心忡忡的蒙恬只有预作铺垫,等待扶苏恢复。此间,蒙恬连续下达了五道大将军令,将长城竣工的后续事宜轰轰然推开,务求朝野皆知。第一道将令,所有黔首营立即开始分批遣返民力,各营只留十分之一精壮,在大军接防长城之前看守各座烽火台;第二道将令,三十万大军重新布防,九原大营驻扎主力铁骑十万,新建辽东大营驻扎主力铁骑十万,其余十万余步骑将士以烽火台为基数,立即分编为数十个驻长城守军营;第三道将令,所有重型连弩立即开上长城各咽喉要塞段,粮草辎重⾐甲立即开始向各烽火台运送囤积,以为驻军基;第四道将令,修筑长城的黔首民力,若有适合并愿意编⼊军旅之精壮,立即计数呈报,分纳各营;第五道将令,以九原、云中、雁门、陇西、北地、上郡、上⾕、渔、辽西、辽东十郡为长城关涉郡,以九原郡守领衔会同其余九郡守,妥善安置并抚恤在修筑长城中死伤的黔首民力及其家园。

  五道将令之外,蒙恬又预拟了两道奏章,一道是在北方诸郡征发十万守边军兵,以为长城后备基;一道是请皇帝下诏天下郡县,中止劳役征发并妥善安置归乡黔首。依据常例,这两道奏章蒙恬该当‮出派‬快马特使呈报咸,以使皇帝尽早决断。多少年来,这都是奋发快捷的秦国政风,无论君臣,谁也不会积庒政事。然则,这次蒙恬却反其道而行之,非但没有立即发送奏章,而且将大将军令发得山摇地动,且有些不尽合乎法度的将令。蒙恬只有一个目的:九原大动静使朝野皆知,迫使咸下书召见扶苏蒙恬。若如此动静咸依旧无动于衷,那便一定是国中有变皇帝异常,蒙恬便得強行⼊国了…

  恰在此时,皇帝特使到了九原。

  “何人特使?”一闻斥候飞报,蒙恬开口便问特使姓名。

  “特使阎乐,仪仗无差!”

  “阎乐?何许人也?”

  “在下不知!”

  蒙恬默然了。依据惯例,派来九原的特使历来都是重臣大员,除了皇帝亲临,更多的则是李斯蒙毅冯劫等,这个阎乐却是何人?以蒙恬对朝中群臣的悉,竟无论如何想不出如此一个⾜为特使的大臣究竟官居何职,岂非咄咄怪事?一时之间,蒙恬大感疑惑,带着一个五百人马队风驰电掣般到了关外山口。眼见一队旌旗仪仗辚辚逶迤而来,蒙恬既没有下马,也没有开口,五百马队列成一个森森然方阵横在道口。

  “公车司马令特领皇命特使阎乐,见过九原侯大将军蒙公——!”

  前方轺车上站起一人,长长地报完了自家名号,长长地念诵了蒙恬的爵位军职及天下尊称,不可谓不敬重,不可谓不合礼。悉皇城礼仪与皇室仪仗的蒙恬,一眼瞄过便知仪仗军马绝非虚假。然则,蒙恬还是没有下马,对方报号见礼过后也还是没有说话。几乎有顿饭时光,双方都冰冷地僵持着,对方有些不知所措,九原马队却一片森然默然。

  “在下阎乐敢问大将军,如此何意也?”

  “阎乐,何时职任公车司马令①?”蒙恬终于肃然开口。

  “旬⽇前任职。大将军莫非要勘验印鉴?”对方不卑不亢。

  “特使请⼊城。”蒙恬冷冷一句。

  马队列开一条‮道甬‬,仪仗车马辚辚通过了。蒙恬马队既没有前导,也没有后拥,却从另一条山道风驰电掣般⼊城了。蒙恬⼊城刚刚在幕府坐定,军务司马便禀报说特使求见。蒙恬淡淡吩咐道:“先教他在驿馆住下,说待公子酒醒后老夫与公子会同奉诏。”军务司马一走,蒙恬立即召来王离密商,而后一起赶到了监军行辕。

  扶苏虽然已经醒过来三五⽇了,然其眩晕感似乎并未消散,恍惚朦胧的眼神,飘悠不定的举止,时常突兀地开怀大笑,都令蒙恬大皱眉头。蒙恬每⽇都来探视两三次,可每次开口一说正事,扶苏便是一阵毫无来由的哈哈大笑:“蒙公啊蒙公,甚都不好,草原最好!老酒最好!陶陶在心,醉酒长歌——!”明朗纯真的大笑夹着两眶莹莹闪烁的泪光,蒙恬实在不忍卒睹,每次都长叹一声默然不言了。今⽇不同,蒙恬带来了王离,务必要使扶苏从幻中彻底摆脫出来醒悟过来振作起来。

  “长公子!皇帝特使到了!”一进正厅,王离便⾼声禀报了消息。

  “特使…特使…”扶苏凝望着窗外草原,木然念叨着似乎悉的字眼。

  “皇帝,派人来了!⽗皇,派人来了!”王离重重地一字一顿。

  “⽗皇!⽗皇来了?”扶苏骤然转⾝,一脸惊喜。

  “⽗皇派人来了!特使!诏书!”王离手舞⾜蹈地比划着叫嚷着。

  “知道了。聒噪甚。”

  扶苏显然被‮醒唤‬了悉的记忆,心田深深陶醉其中的快乐神⾊倏忽消散了,脸上重觋出蒙恬所悉的那种疲惫与郁闷,颓然坐在案前不说话了。蒙恬走过来肃然一躬:“长公子,国之吉凶祸福决于眼前,务请公子清醒振作说话。”扶苏蓦然一个灵,倏地站起道:“蒙公稍待。”便大步走到后厅去了。大约顿饭辰光,扶苏匆匆出来了,一头漉漉的长发散披在肩头,一领宽大洁净的丝袍替代了酒气弥漫的汗⾐,冷⽔‮浴沐‬之后的扶苏清新冷峻,全然没有了此前的飘忽眩晕朦胧木然。

  “敢请蒙公赐教。”扶苏对蒙恬深深一躬,肃然坐在了对案。

  “长公子,这位特使来路蹊跷,老夫深以为忧。”

  “敢问蒙公,何谓特使来路蹊跷?”

  “公子须知:这公车司马令,乃卫尉属下要职,更是皇城枢要之职,素由功勋军吏间拔任之。卫尉杨端和乃秦军大将改任,其属下要职,悉数为军旅大吏改任。皇帝大巡狩之前,公车司马令尚是当年王贲幕府之军令司马。其人正在年富力強之时,如何能在大巡狩之后骤然罢黜?皇帝陛下用人,若无大罪,断无突兀罢黜之理,而若此等要职触法获罪,我等焉能不知?今⽇这个阎乐,人皆闻所未闻,岂非蹊跷哉!”

  “以蒙公所见,如此特使有何关联?”扶苏的额头渗出了一片细汗。

  “人事关联,一时难查。”蒙恬神⾊很是沉重“目下之要,乃是这道诏书。老臣揣测,皇城人事既有如此大变,皇帝必有异常…老臣今⽇坦言:雄主尝有不测之危,齐桓公姜小⽩雄武一世,安知暮年垂危有易牙、竖刁之患矣!…”

  “岂有此理!⽗皇不是齐桓公!不是!”扶苏突兀地拍案大吼起来。

  “老臣但愿不是。”蒙恬的目光冷峻得可怕。

  “蒙公之见,该当如何?”扶苏平静下来,歉意地一拱手。

  “老臣与王离谋划得一策,唯须公子定夺。”

  “王离,你且说。”扶苏疲惫地靠上了⾝后书架。

  “公子且看,”王离将一方羊⽪地图铺开在扶苏面前“各方探知:皇帝行营目下依然在甘泉宮,且三公九卿俱已召去甘泉宮,整个甘泉山戒备森严,车马行人许进不许出。由此观之,朝局必有异常之变!蒙公与末将之策:立即秘密拘押特使,由末将率兵五万,秘密揷⼊泾⽔河⾕,进⼊中山要道,截断甘泉宮南下之路;而后蒙公统率五万飞骑南下,包围甘泉宮,请见皇帝陛下面陈国事;若有异常,蒙公靖国理,拥立公子即位!…”

  “若,无异常,又当如何?”扶苏的脸⾊沉了。

  “若无异常,”王离沉昑片刻,终于说了“蒙公与末将自请罪责…”

  “岂有此理!为我即位,王氏蒙氏俱各灭门么!”扶苏连连拍案怒形于⾊。

  “公子,此间之要,在于朝局必有异常,已经异常。”蒙恬叩着书案。

  “请罪之说,原是万一…”王离小心翼翼地补充着。

  “万一?十万一也不可行!”扶苏的怒火是罕见的。

  “若诏书有异,公子宁束手待毙乎!”蒙恬老泪纵横了。

  “蒙公…”扶苏也哽咽了“扶苏与⽗皇政见有异,业已使秦政秦法见疑于天下,业已使⽗皇倍感煎熬…当此之时,⽗皇带病巡狩天下,震慑复辟,纵然一时屈我忘我,扶苏焉能举兵相向哉!…蒙公与⽗皇少年相知,栉风沐雨数十年,焉能因扶苏而与⽗皇兵戎相见哉!…王氏一门,两代名将,戎马一生,未享尊荣劳顿而去,唯留王离袭爵⼊军,安能以扶苏进退,灭功臣之后哉!…蒙公蒙公,王离王离,勿复言矣!勿复言矣!…”扶苏痛彻心脾,伏案放声恸哭了。年青的王离手⾜无措,抱着扶苏哭成了一团。

  蒙恬长叹一声,踽踽去了。

  次⽇清晨,扶苏⾐冠整肃地走进了大将军幕府。疲惫郁闷的蒙恬第一次没有鸣离榻,依然在沉沉大睡。护卫司马说,大将军夜来独自饮酒,醉得不省人事,被扶上卧榻时还微微有些发热。扶苏深感不安,立即唤来九原幕府中唯一的一个太医为蒙恬诊视。然则,就在太医走进幕府寝室时,蒙恬却醒来了。蒙恬没有问扶苏来意,草草梳洗之后,便提着马鞭出来了,对扶苏一点头便径自出了幕府。扶苏有些难堪,却又无话可说,只对护卫司xx眼神示意,便跟着蒙恬出了幕府。可是,当护卫司马带着军榻与几名士兵赶来要抬蒙恬时,素来善待士卒如兄弟的蒙恬却突然暴怒了,一脚踢翻了军榻,一鞭菗倒了司马,大吼一声:“老夫生不畏死!何畏一酒!”丢下唏嘘一片的士卒们,腾腾大步走了出去。

  当驿馆令进扶苏蒙恬时,特使阎乐很是愣怔了一阵。

  昨⽇蒙恬的蔑视冷落,已经使阎乐大觉不妙。在这虎狼之师中,蒙恬杀了他当真跟捻死一只蚂蚁一般。阎乐不敢轻举妄动,既不敢理直气壮地赶赴监军行辕或大将军幕府宣读诏书,又不敢将此间情形密报甘泉宮。毕竟,九原并无明显反象,自己也还没有宣示诏书,蒙恬扶苏的确切应对尚不明⽩,密报回去只能显示自己无能。而这次重大差事,恰恰是自己立功晋⾝的最好阶梯,绝不能轻易坏事。反复思忖,阎乐决意不动声⾊,先看看再说,扶苏蒙恬都是威望素著的天下正臣,谅也不至于轻易反叛诛杀特使。

  多年之前,阎乐原本是赵国邯郸的一个市井少年,其⽗开得一家酒肆,与几个常来饮酒的秦国商贾相。秦军灭赵大战之前,阎乐⽗亲得秦商劝告,举家秘密逃往秦国,在咸重开了一家赵酒坊。后来,得人秦老赵人关联介绍,阎⽗结识了原本也是赵人的赵⾼。从此,机敏精悍的阎乐进⼊了赵⾼的视线。三五年后,赵⾼将阎乐举荐到皇城卫尉署做了一名巡夜侍卫。赵⾼成为少皇子胡亥的老师后,阎乐又幸运地成了少皇子舍人。除了打理一应杂务,赵⾼给阎乐的秘密职司只有一个:探查所有皇子公主种种动静,尤其是与皇帝的可能来往。阎乐将这件事做得无可挑剔,将胡亥侍奉得不亦乐乎,赵⾼很是中意。皇帝大巡狩胡亥随行,阎乐却留在了咸,守着少皇子府邸,打理着种种杂务,也探查着种种消息。皇帝行营尚在直道南下时,阎乐便被赵⾼的內侍系统秘密送进了甘泉宮等候。唯其有阎乐的消息基,赵⾼对咸大势很是清楚,对胡亥说:“咸公卿无大事,蒙毅李信无异常,不碍我谋。”甘泉宮之变后,阎乐‮夜一‬之间成了太子舍人,惊喜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了。阎乐万万没有料到,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那夜,赵⾼与胡亥一起召来了阎乐。一⼊座,赵⾼沉着脸当头一问:“阎乐,可想建功立业?”阎乐立即拱手⾼声道:“愿为太子、恩公效⽝马之劳!”赵⾼又是一问:“若有⾝死之危,子将如何?”阎乐赳赳⾼声:“虽万死不辞!”赵⾼点头,遂将以皇帝特使之⾝出使九原的使命说了一番。阎乐做梦也没想过,自己这般市井之徒竟能做皇帝特使,竟能跻⾝大臣之列,没有丝毫犹豫便慨然应允了。于是,胡亥立即以监国太子之名,宣示了奉诏擢升阎乐为公车司马令之职,并以皇帝特使之⾝出使九原宣示皇帝诏书。阎乐始终不知道皇帝死活,却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该问甚不该问甚,涕泪唏嘘地接受了诏书,却始终没问一句皇帝的意思,而只向赵⾼请教能想到的一切细节。赵⾼细致耐心地讲述了种种关节,最要紧的一句话牢牢烙在了阎乐心头:“发诏催诏之要,务求扶苏蒙恬必死!”最后,赵⾼显出了难得的笑意:“子若不负使命,老夫便将胡娃嫁你了。”阎乐一阵狂喜,当即连连叩首拜见岳⽗,额头渗出了⾎迹也没有停止。赵⾼没有制止他,却倏地沉了脸又是一句:“子若不成事,老夫也会叫你九族陪你到地下风光。”

  阎乐没有丝毫惊讶,只是连连点头。阎乐对赵⾼揣摩得极透——狠之极却又护持同,只要不背叛不坏事,赵⾼都会给追随者意想不到的大利市;假若不是这般狠,大约也不是赵⾼了。那个胡娃,原本是一个匈奴部族头领的小公主,金发碧眼别有情致,可自被以战俘之⾝送进皇城,一直只是个无所事事的游少女。⽇理万机的皇帝极少进⼊后宮女子群,这个胡娃也从来没有遇见过皇帝。后来,悉胡人也喜胡人的赵⾼,便私下将这个孤魂般游的少女认作了义女;一个适当的时机,赵⾼又请准了皇帝,将这个胡女正式赐给他做了女儿。自从认识了这个胡娃,阎乐大大地动心了,几次向赵⾼请求婚嫁,都没敢开口,以致魂牵梦萦不能安宁。特使事若做成,既成大臣,又得美女,何乐而不为也!若自己不成事而死,活该命当如此;上天如此机遇,你阎乐都不能到手,不该死么?这便是悉市井博戏的阎乐——下赌注不惜⾝家命,天杀我自认此生也值。

  战国疲(痞)民者,大抵如是也。

  …

  依着对皇子与⾼位大臣宣诏的礼仪,阎乐捧着铜匣恭敬地出了正厅。扶苏与蒙恬一走进庭院,阎乐立即深深一躬:“监军皇长子与大将军劳苦功⾼,在下阎乐,深为景仰矣!”阎乐牢牢记得赵⾼的话:依据法度,特使不知诏书內容,宣诏前礼敬宜恭谨。扶苏一拱手淡淡道:“特使宣诏了。”阎乐一拱手,恭敬地诺了一声,便在随从安置好的书案上开启了铜匣,捧出了诏书,⾼声念诵起来:

  “朕巡天下,制六国复辟,惩不法兼并,劳国事以安秦政。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寸尺‬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朕之所为。扶苏以不能罢归为太子,⽇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安知其谋?蒙恬为人臣不忠,其赐死!兵,属裨将王离。始皇帝三十七年秋。”

  阎乐虽然始终没有抬眼,声音颤抖如风中落叶,却显然地觉察到了庭院气息的异常。几名随行的司马与护卫都惊愕得无声无息,公子扶苏的脸⾊急剧地变化着,始而困惑木然,继而惶恐不安,终至悲怆莫名地扑倒在地放声恸哭…⽩发苍髯的蒙恬则一直惊讶地沉思着,面⾊铁青双目生光,炯炯直视着阎乐。

  “蒙公,此乃陛下亲封诏书…”阎乐一时大见心虚。

  “特使大人,老夫耳聋重听,要眼看诏书。”蒙恬冷冰冰一句。

  “诺。敢请蒙公过目。”阎乐双手恭敬地递上了诏书。

  蒙恬接过诏书,目光一瞄面⾊骤然苍⽩了。诏书不会是假的,皇帝陛下的亲笔字迹更不会是假的。毕竟,蒙恬是太悉皇帝的写字习惯了。虽然如此,蒙恬还是无论如何不能相信这道诏书是皇帝的本心,除非皇帝疯了,否则决然不会让自己的长子与自己的基重臣一起去死,不会,决然不会!如此诏书,绝不能轻易受之,一定要南下咸面见皇帝…

  “敢问蒙公,有何见教?”阎乐不卑不亢。

  “老夫要与特使一起还国,面见陛下!”“依据法度,蒙公此请,在下不敢从命。”“阎乐,要在九原命,汝自觉行么?”蒙恬冷冷一笑。“在下奉诏行事,绝非命。”

  “好个奉诏。”蒙恬面⾊肃杀“唯其无妄,⾜下何急耶?”

  “蒙公业已亲自验诏,此说似有不妥。”阎乐见扶苏仍在哀哀哭泣,实在吃不准这位最是当紧的人物作何应对,一时不敢对蒙恬过分相;毕竟这是九原重兵之地,扶苏更是声望卓著的皇长子,若扶苏也強硬如蒙恬,要挟持他南下面见皇帝陈情,阎乐便想脫⾝都不能了;那时,阎乐是注定地要自认晦气了,一切美梦都注定地要破灭了…

  “蒙公,不需争了。”此时,扶苏终于站起来说话了。

  “长公子…”阎乐捧起诏书,却没有再说下去。

  “扶苏奉诏…”扶苏木然地伸过了双手。

  “且慢!”蒙恬大喝一声,一步过来挡住了扶苏。

  “蒙公…我心死矣!…”扶苏一声哽咽。

  “公子万莫悲伤。”蒙恬扶住了扶苏,肃然正⾊道“公子且听老臣一言,莫要自方寸。公子思忖:皇帝陛下乃超迈古今之雄主,洞察深彻,知人善任,生平未出一则国之命。陛下使你我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此乃当今天下第一重任也!陛下若心存疑虑,你我岂能手握重兵十余年耶!诏书说你我无‮寸尺‬之功,能是陛下之言么?更有一则,天下一统以来,大秦未曾罢黜一个功臣,陛下又岂能以些须之错,诛杀本当作为储君锤炼的皇长子?岂能诛杀如老臣一般之功勋重臣?今⽇一道诏书,一个使臣,并未面见陛下,安知其中没有异常之变哉!…公子当清醒振作,你我当面见陛下!若陛下当面明⽩赐死,老夫何惧哉!公子何惧哉!若陛下万一…你我之死,岂非陷陛下于昏君之境哉!”

  “⽗皇罪我,非一⽇矣…”扶苏哽咽着,犹疑着。

  “蒙恬!你敢违抗皇命么!”阎乐眼见转机,当即厉声一喝。

  蒙恬一阵大笑,戟指⾼声道:“特使大人,老夫之功,至少抵得三五回死罪,请见陛下岂容你来阻挡?来人!扶监军皇长子回归行辕!”司马卫士们一声雷鸣般吼喝,立即风一般簇拥着扶苏出了驿馆庭院。蒙恬转⾝冷笑道:“老夫正告特使大人,近⽇匈奴常有扰劫掠之举,特使若派信使出城,被胡人掳去怈我国事机密,休怪老夫军法无情!”一言落点,蒙恬腾腾大步去了。阎乐擦了擦额头冷汗,长吁一声,颓然跌坐在了石阶上。

  蒙恬扶苏回到幕府,扶苏只一味地木然流泪,对蒙恬的任何说辞都不置可否。蒙恬无奈,只有亲自带着司马护卫将扶苏送回了监军行辕。蒙恬做了缜密的安置:在行辕留下了唯一的太医,又对护卫司马低声叮嘱了诸多事项,严令长公子⾝边不能离人,若长公子发生意外,行辕护卫将士一体军法是问。诸般安置完毕,蒙恬才踽踽去了。

  当夜,蒙恬踟蹰林下,不能成眠。

  反复思忖,扶苏似乎是很难振作了,要扶苏与他一起南下也似乎是很难付诸实施了。而若扶苏一味悲怆,蒙恬一人则孤掌难鸣。蒙毅没有只字消息,国中一班甘苦共尝的将军大臣们也没有只字消息,谊笃厚的丞相李斯也没有只字消息;一国大政,似乎突然将九原重镇屏蔽在坚壁之外,这正常么?绝不正常!如此情势只能说明,咸国政确实有变,且不是小变。而变之基,只在一处,这便是皇帝果真如齐桓公那般陷⼊了病危困境,已经没有出令能力了,否则,任何人不能如此乖戾地颠倒乾坤。当此情势,蒙恬反复思谋,自己手握重兵,决意不能任这班奷佞政。蒙恬将国中大臣们一个一个想去,人人都是奋发热⾎的功勋元老,没有一个可能国;毕竟,国者必有所图,这些重臣果然国,其结局只能是⾝败名裂,重臣们岂能没有如此思量?尽管,蒙恬一时无法断定谁是目下变局的轴心,然有一点似乎是明⽩无误的:至少,皇帝陛下在某种势力的某种聒噪之下,一时暴怒失心了。当年的秦王嬴政,不就是因了疲惫过甚烦躁过甚之时,被嬴秦元老们鼓噪得发出了荒诞的逐客令么?因太后事连杀七十余人,以致谏者尸⾝横満大殿三十六级⽩⽟阶,不也是秦王抑郁过甚暴怒过甚么?再想起当年扑杀太后与嫪毐的两个私生子,攻灭赵国后的邯郸大杀戮,每次都是皇帝在暴怒失常下的失常决断。也就是说,皇帝不可能没有失心之时,虽然极少,然毕竟不是永远不可能。几年来,皇帝暗疾频发,暴怒失常也曾有过几次,包括突然掌掴扶苏那一次;据蒙毅说,尤其在方士逃匿之后,皇帝病况愈加反复无常,时常強忍无名怒火郁闷在心;当此情形之下,皇帝也确实可能一时失心而做出连自己也无法控制的荒诞决断。是的,此等可能也是必须想到的…

  “目下情势,以先行复请为急务,后策另行谋划。”

  终于,蒙恬在纷的思绪中理出了头绪。扶苏业已悲怆,不能指望他做主心骨了;相反,倒是要立即着手保下扶苏命;只要扶苏不死,便一定能清醒过来,而只要扶苏清醒,则大局便一定能够扭转过来。对此,蒙恬深信不疑。毕竟,扶苏的品格才具声望,无一不是天赋大秦的雄杰储君。唯其如此,便得立即复请,在复请之中等待转机。复请者,就原本诏书再度上书申辩,以请求另行处置也。复请之可行,在于特使无法陲拦,纵然特使阻拦,蒙恬也可以強行为之;譬如大臣在法场⾼呼刀下留人,而后立即上委请求重新勘审,而行刑官难以強行杀人一般。如此谋划之要害,在于震慑特使阎乐,使其不能相催于扶苏。而这一点,蒙恬更是放心。不需蒙恬自己出面,只要一个愿意出去,有着拼死护卫统帅传统的老秦热⾎骑士,是决然不会给阎乐好看的。倒是蒙恬要再三叮嘱这些骑士,不能越矩过分。在复请之间,既可等待扶苏清醒,又可与王离秘密谋划后续重大对策。也就是说,先复请保住扶苏,再谋划后续应对,不失为目下妥善对策。

  四更时分,蒙恬踏着秋霜落叶回到了书房。

  提起大笔,思绪翻涌,蒙恬止不住的热泪洒満了羊⽪纸——

  复请诏命书

  老臣蒙恬启奏陛下:长城合龙大典之⽇,突逢特使捧诏九原,赐老臣与监军皇长子扶苏以死罪自裁。皇长子悲怆,老臣莫知所以,故冒死复请:臣自少年追随陛下,三十余年致力国事效命疆场,深蒙陛下知遇之恩,委臣三十万重兵驱除匈奴之患,筑万里长城以‮定安‬北边。陛下尝使皇长子少时⼊军九原,以老臣为督导重任,辄委老臣以⾝后之事。臣每思之,无时不奋然感怀。何时不数年,皇长子正在奋发锤炼才德俱佳之际,老臣正在整肃边地之时,陛下却责老臣与皇长子无‮寸尺‬之功、无匡正之力,赐老臣与皇长子以死哉!老臣死不⾜惜,皇长子更奉诏自裁。然,老臣为大秦新政远图计,強阻皇长子不死,并复请陛下:扶苏皇长子深孚天下人望,正堪国之大统,今卒然赐死,陛下宁不思文明大业之传承乎!宁不思天下边患之‮滥泛‬乎!老臣直言,陛下素常明察烛照,然亦有万一暴怒之误,当年逐客令之误陛下宁忘哉?陛下明察:老臣可死,秦之将军若一天星斗;扶苏不可死,秦之后来雄主唯此一人耳!老臣唯恐陛下受奷人惑,一时失察而致千古之恨,故強固复请,敢求免扶苏之死,并明立扶苏为太子,以‮定安‬大局。陛下果然明察照准,老臣可当即自裁,死而无憾矣!陛下若心存疑虑,愿陛下召老臣咸面陈,或复明诏,老臣当坦陈无讳。

  草原长风送来阵阵鸣时,蒙恬搁下了大笔。

  原本,蒙恬尚打算给李斯一信,请李斯设法匡正皇帝陛下之误断,然终于没有提笔。在満朝大臣中,蒙恬与王翦、李斯渊源最深。王氏、蒙氏、李氏,既是最早追随秦王的三大栋梁人物,也是帝国时期最为显赫的三大功勋家族。虽说李斯因吕不韦原因多有跌宕,⼊庙堂用事的时间稍晚,但若以秦王问对为开端,则无疑是秦王早已谋定的庙堂之才。而无论是王翦还是李斯,都是少年蒙恬为少年秦王发掘引荐的。蒙恬的竭诚举才,大大改变了蒙氏家族素不斡旋人事的中立君子之风,使蒙氏家族不期成为秦王新政集团的“制弓鱼胶”然则,蒙氏声望⽇隆的同时,也有着常人难以体察的难堪。

  这种难堪,恰恰来自于李斯方面。

  在帝国三大功勋家族中,蒙氏兄弟与王氏⽗子‮诚坦‬
‮谐和‬,其笃厚的谊与不自觉的默契,几乎是⽔啂融的。王翦年长,对君对臣对国事,都有进退斡旋之思虑,故在以年青奋发之士为主的秦国庙堂重臣中,颇显世故之风。然则,蒙恬与王翦,却始终是心底踏实的。因为,王翦秉有一种无法改变的基——对大事绝不让步。也就是说,王翦对非关大局的小事不乏虚与周旋,然对关乎邦国命运的大事,⾝为大臣的王翦却是最为強硬的。这一点,王贲犹过其⽗。当年的灭赵灭燕大战,王翦都曾与以秦王为轴心的秦国庙堂决策有过关键问题上的不同决断,每次王翦都坚执不变;灭楚大战更是如此,秦王可以不用老臣,唯用老臣,便得以老臣决事。王翦可以等待,但王翦绝不会退让。这便是蒙恬与王氏⽗子相之所以心底踏实的本原因。蒙恬确信,若王翦王贲⽗子任何一人在世,甘泉宮之谜都会迅速揭开,甚或本不会发生。王翦大哥,或许迂回一些,或许平稳一些,但终归不会听任奷佞误国。若是王贲兄弟,则会毫不犹豫地強行进见,谁敢拦挡,王贲的长剑会确定无疑地洞穿他的膛。天赋王氏⽗子于大秦,一大奇观也。灭六国之中,王翦打了所有的大仗长仗,提举国之兵与敌国经年相持,几乎是非王翦莫属。而王贲则打了所有的奇仗硬仗疑难仗,飞骑一旅驰驱万里,数万之众摧枯拉朽,每战皆令人目眩神摇,雷电之战几无一人可与王贲匹敌。战风迥异,政风也迥异。王翦对于国事,可谓大谋善虑,极少关注非关总体之政务。王贲则恰恰相反,从不过问大局,也不谋划大略,只醉心于将一件件给自己的政事快捷利落地办好。王贲以将军之⾝而能居三公太尉之职,非独功勋也,亦见才具也。当然,论基才具甚或功劳,蒙恬做太尉,似比王贲更适合。然则,蒙恬对王贲没有丝毫的嫉妒,反倒是深以此为皇帝用人之明。若为太尉,蒙恬岂有北却匈奴之大业绩哉!…此刻,蒙恬念及王氏⽗子,心头便是一阵阵悸动,国难在前,无人可与并肩,殊为痛心也!上天早丧王氏⽗子于大秦,莫非果真意味着天下将有无可挽回之劫难么?

  蒙恬与李斯的来往,却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隐隐隔膜。

  与王翦相比,李斯的斡旋缺乏一种深层的力度。在蒙恬的记忆中,李斯从来没有坚持过什么。无论是长策大谋,无论是庙堂事务,李斯即或明确地申述了主张,只要有大臣一力反对,李斯都是可以改变的。当然,若是秦王皇帝持异议,那李斯则一定会另行谋划,直到君臣朝会一致认同为止。与李斯,谈话论事从来都很‮谐和‬顺当,可在蒙恬心头,却总有一种不能探底的隐隐虚空感。蒙恬是同时结识李斯与韩非的。蒙恬更喜孤傲冷峻而又不通事理的韩非,无论与韩非如何争吵得面红耳⾚,蒙恬还是会兴冲冲地捧着一坛酒再次去纠韩非。本原因只在一处,韩非无城府,结结巴巴的言辞是一团团透明的火焰!后来,当蒙恬看到《韩非子》中解析防奷术的几篇权谋论说时,几乎惊愕得无以言说了——能将权术谋剖析得如此透彻,却又在事实上对权术谋一窍不通,人之神异岂能言说哉!虽然如此,蒙恬还是喜韩非,尽管他后来也赞同了杀韩非…韩非与李斯,是两类人。在蒙恬看来,李斯生涯中最耀眼的爆发便是《谏逐客书》,孤⾝而去,义无反顾地痛陈秦政错失,一举扭转了刚刚起步的秦国新政濒于毁灭的危境,可谓乾坤之功也。也是从那时开始,李斯奠定了朝野声望,尤其奠定了在⼊秦山东人士中的‮大巨‬声望。应该说,这是李斯人生中唯一的一次坚持。可是,蒙恬从李斯后来的作为中,却总是嗅出一种隐隐的异味:《谏逐客书》并非李斯之本強毅的体现,而是绝望之时的最后一声呐喊。在帝国文明新政的创制中,李斯确实淋漓尽致地挥洒了大政之才,堪称长策伟略之大手笔。李斯领政,所有大谋长策之功皆归皇帝,所有错失之误皆归丞相府承担,极大维护了皇帝陛下神圣般的威权声望,你能说李斯没有担待?然则,蒙恬却分明地体察到,他对李斯的那种隐隐感觉,王贲也有。那是一次军事会商,蒙恬说到了李斯的主张与秦王一致,王贲的嘴只撇了一下而已。王贲一句话也没说,此后也从来没有在蒙恬面前说起过李斯。虽然如此,仅仅是这一撇嘴,蒙恬却明⽩地感受了王贲的心声。越到后来,蒙恬对李斯的这种不安的感觉便越是鲜明起来。震慑山东复辟的大政论战中,皇帝对六国贵族的怒火显而易见,李斯便立即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焚书令,后来又坚执主张坑杀儒生;其时,李斯对回到咸襄助政事而反对震慑复辟过于严苛的扶苏很是冷落;李斯明知一直沉默的蒙恬也是扶苏之见,却从未与蒙恬做过任何磋商…凡此等等,蒙恬都深觉不可思议。以他对李斯秉才具的悉,李斯为政不当有如此铁⾎严酷之风。然则,李斯一时间如此強硬,強硬得连皇帝陛下都得在焚书令上只批下了“制曰可”三个字的宽缓决断,而不是以“诏曰行”的必行法令批下。李斯如此強硬,实在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突兀变化,蒙恬难以揣测其中缘由,又因不牵涉扶苏过深而不能找李斯‮诚坦‬会商,这道影便始终隐隐地积在了心头…不知从何时开始,蒙恬与李斯的来往越来越少了。甚或,在朝的蒙毅与李斯的来往也颇见生疏了。事实上,蒙恬从军,李斯从政,相互织的大事又有太尉府,大政会商之实际需要也确实不多。然则,这绝非生疏的本原因。生疏淡漠的本,在于李斯对扶苏与蒙氏兄弟的着意回避,也在于蒙氏兄弟对这种着意回避的或多或少的蔑视。蒙恬为此很感不是滋味,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时机与李斯叙说。

  在这难堪仍在继续的时⽇,蒙恬从蒙毅的只言片语中得知:皇帝大巡狩之前,李斯的心绪似乎很是沉重。蒙毅揣测,一定是王贲临终时对皇帝说出了自己对李斯的评判,而皇帝一定是对李斯有了些许流露。蒙恬相信蒙毅所说的李斯的郁闷沉重,但却严厉斥责了蒙毅对皇帝的揣测。蒙恬坚信:皇帝绝不会疑忌李斯,纵然有所不快,也不会流露出⾜以使李斯突感庒力的言辞来。这不是皇帝有城府,而是皇帝有人所不及的大襟。果然如此,李斯郁闷沉重又能来自何方…

  蒙恬没有为此花费更多的心思,纵然百般思虑,依然一团⿇。这便是蒙恬,料人多料其善,料事多料其难,凡事举轻若重,筹划尽求稳妥第一。唯其如此,蒙恬不善防奷,又很容易将简单之事趋向繁难复杂。此刻,蒙恬的思忖便是各方兼顾:首先,是不能拉扶苏与自己共同复请,而要自己单独复请,以使皇帝对扶苏的怒气不致继续;其次,是自己的复请书又必须主要为扶苏说话,而不是为自己辩护;再次,自己复请期间,必得设法保护扶苏不出意外事端;再再次,当在此危难之际,既不能牵涉蒙毅,也不能牵涉李斯,不能与两人互通消息,更不能请两人襄助;毕竟,自己有可能触犯皇帝,也有可能触犯秦法,牵涉蒙毅李斯于国不利,于蒙毅李斯本人也不利。

  霜雾弥漫的黎明时分,九原幕府的飞骑特使马队南下了。

  清晨卯时,蒙恬将《复请书》副本送到了驿馆特使庭院。阎乐看罢复请书,沉昑了好一阵方沉着脸道:“蒙公我转呈皇帝,须得有正印文书。”蒙恬淡淡道:“上书复请,不劳⾜下。老夫是要特使知道,九原之行,⾜下要多住些许时⽇了。”阎乐突然惶急道:“蒙恬,你敢拘押本使么!”蒙恬冷冷道:“老夫目下无此兴致。只是⾜下要自家斟酌言行。”说罢大踏步径自去了。

  阎乐望着蒙恬背影,一时心头怦怦大跳。阎乐此刻已经很明⽩,这件事已经变得难办起来,难办的要害是蒙恬。这老蒙恬久掌重兵,他不受诏你还当真无可奈何。然则,此事也有做成的可能。此种可能在于两个本:一则是蒙恬依然相信皇帝陛下在世,此点最为要害,否则一切都将面目全非;二则是扶苏远不如蒙恬这般強硬,若扶苏与蒙恬一样強硬,只怕事态也是面目全非。有此两个基点,大事尚可为之,阎乐还值得再往前走走。

  “禀报特使,监军行辕无异常,扶苏昏睡未醒。”

  正在此时,阎乐‮出派‬的随监吏回来禀报消息了。随监吏者,随同“罪臣”督导诏书实施之官吏也。秦国法政传统:举凡国君派特使下诏,特使有督导诏书当即实施之权;若是治罪诏书,则特使必得亲自监察以诏刑处置,事后将全部情形上书禀报。依此法政传统,阎乐此来为特使,自有督刑之权。然则情势有变“罪臣”不奉诏而要复请等待重下诏书,特使便有亲自或派员跟随进⼊“罪臣”官署监察其形迹之权,此谓随监。蒙恬扶苏何许人也,威势赫赫甲士重重,阎乐深恐自保不能,当然不会亲自随监两家;故,只各‮出派‬两名随行文吏随监两府。如此依法正常之随监,蒙恬扶苏自然不当拒绝。清晨来向阎乐禀报者,便是随监监军行辕的一名随监吏。

  吏员说,监军行辕戒备森严,两名随监吏只能一外一內;外边一人在辕门庭院,只能在两层甲士间转悠;进⼊內室的他,只能镶嵌在四名甲士之间守候在扶苏寝室之外;寝室之內,只有两名便装剑士与一名贴⾝军仆、一位老太医。吏员说,直到四更,扶苏寝室尚有隐隐哭泣之声,天将拂晓之时哭声便没了;之后老太医匆匆出来片刻,又匆匆进去了,出来时两手空空,进去时捧了一包草药;至于清晨,扶苏寝室仍无动静。

  “清晨时分,蒙恬未去监军行辕?”阎乐目光闪烁着。

  “没有。在下揣测:行辕动静,司马会向蒙恬及时禀报。”

  “扶苏有无早膳?”

  “没有。在下揣测:一⽇‮夜一‬,扶苏⽔米未沾。”

  “好!你随我来。”阎乐一招手,将那个随监吏领进了特使密室。

  片时之后,随监吏带着一个须发灰⽩的老吏匆匆出了驿馆,到监军行辕去了。阎乐的谋划是:对蒙恬无可奈何,索示弱放手,以示对功勋大臣的敬重,如此或可⿇痹蒙恬不找特使纠;对扶苏,则要攻其之时,绝不能放松。

  监军行辕的随监吏刚走,大将军幕府的随监吏便回来禀报了。幕府随监吏说,大将军幕府尚算礼遇,他们两人只能在正厅坐待,蒙恬或在庭院转悠,或在书房持,他两人一律不能跟随不能近前,‮夜一‬无事。如此情形阎乐早已料到,听罢只问了一句,方才蒙恬回府没有?随监吏说没有。阎乐立即吩咐随监吏回幕府探查,蒙恬究竟到何处去了?午膳时分,幕府随监吏回报,说裨将王离于大约一个时辰之前进⼊幕府,与蒙恬书房密会片刻,两人已经带一支马队出幕府去了。片刻之后,阎乐着意撒在城外的吏员禀报说,蒙恬马队向山大营去了,王离没有一起出城。阎乐一阵欣喜,心头立即浮现出一个新的谋划。

  秋⽇苦短,倏忽暮⾊降临。

  初更时分,阎乐打出全副特使仪仗,车马辚辚开抵监军行辕。护卫司马拦阻在辕门之外,一拱手赳赳⾼声道:“末将未奉大将军令,特使大人不得进⼊!”阎乐一脸平和一脸正⾊道:“本使许大将军复请,已是特例。本使依法督诏,大将军也要阻拦么?”护卫司马道:“特使督诏,业已有随监吏在,特使大人不必多此一举!”阎乐一亮特使的皇帝亲赐黑⽟牌道:“本使只在庭院督诏片刻,纵使大将军在,亦不能抗法!若⾜下执意抗法,则本使立即上书陛下!”护卫司马道:“现武成侯正在行辕,容在下禀报。”说罢匆匆走进了行辕。片刻之后,护卫司马大步出来一拱手道:“特使请。”

  朦胧月⾊之下,大庭院甲士层层。阎乐扶着特使节杖,矜持地走进了石门。年青的王离提着长剑沉着脸伫立在石阶下,对走进来的阎乐丝毫没有理睬。阎乐上前一拱手道:“陛下以兵属武成侯,武成侯宁负陛下乎!”王离沉声道:“⾜下时辰不多,还是做自家事要紧。”阎乐不敢再硬碰这个从未打过道的霹雳大将王贲的儿子,一挥手吩咐随行吏员摆好了诏案,从案头铜匣中捧出了那卷诏书,一字一字地拉长声调念诵起来,念到“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时,阎乐几乎是声嘶力竭了。诏书念诵完毕,阎乐又⾼声对內喊道:“扶苏果为忠臣孝子,焉得抗诏以国法乎!扶苏不复请,自当为天下奉法表率,焉得延宕诏书之实施乎!…”

  “够了!⾜下再喊,本侯一剑杀你!”王离突然暴怒大喝。

  “好好好,本使不喊了。赐剑。”阎乐连连拱手,又一挥手。

  依着法度,诏书云赐剑自裁,自然是特使将带来的皇帝御剑赐予罪臣,而后罪臣以皇帝所赐之剑自裁。那⽇因蒙恬阻挠,未曾履行“赐剑”程式,扶苏便被蒙恬等护送走了。以行诏程式,阎乐此举合乎法度,谁也无法阻挠。虽则如此,阎乐将皇帝御剑捧到阶下时,还是被王离黑着脸截了过去,递给了⾝后的监军司马。阎乐还开口,王离却大手一挥,四周甲士立即了过来,阎乐只得悻悻去了。

  次⽇清晨,当蒙恬飞马赶回时,九原已经在将士哭声中天地反复了。

  在城外霜雾弥漫的胡杨林,王离马队截住了蒙恬。王离泪流満面,哭得声音都嘶哑了。王离说,阎乐的赐剑一直在司马手里,他也一直守护在扶苏的寝室之外;夜半之时,阎乐的随监老吏在寝室外只喊了一声“扶苏奉诏”便被他一剑杀了;分明寝室中没有动静,军仆与太医一直守在榻侧,两名便装剑士一直守在寝室门口,可就在五更鸣太医诊脉的时候,长公子已经没有气息了;王离闻讯飞步抢进,亲自揭开了扶苏的丝绵大被,看见了那柄深深揷进腹中的匕首…王离说,惊慌失措的太医在扶苏全⾝施救,人没救过来,却意外地在扶苏的贴⾝短⾐中发现了一幅字迹已经⼲紫的⾎书——

  抗命法,国之大患。扶苏纵死,不负秦法,不抗君命。

  蒙恬捧着那幅⽩帛⾎书,空洞的老眼没有一丝泪⽔。

  直到⾎红的光刺进火红的胡杨林,蒙恬依旧木然地靠着一棵枯树瘫坐着,比古老的枯木还要呆滞。无论王离如何诉说如何劝慰如何愤如何悲伤,蒙恬都没有丝毫声息。人算乎,天算乎,蒙恬痛悔得心头滴⾎,却不知差错出在何处。阎乐相固然有因,然看这⼲紫的⾎书,扶苏显然是早早便已经有了死心,或者说,扶苏对自己的命运有着一种他人无法体察的预感。扶苏这幅⾎书,虽只寥寥几句,其意却大有含义,甚至不乏对蒙恬的告诫。⾎书留下了扶苏领死的最‮实真‬的心意:宁以己⾝之死,维护秦法皇命之神圣;也不愿強行即位,以开政之先河。⾝为皇帝长子,事实上的‮家国‬储君,⾚心若此,夫复何言哉!蒙恬实在不忍责难扶苏缺少了更为⾼远的大业正道襟,人已死矣,事已至此矣,夫复何言哉!

  蒙恬所痛悔者,是自己⾼估了扶苏的強韧,低估了扶苏的忠孝,更忽视了扶苏在长城合龙大典那⽇近乎‮狂疯‬的醉态,忽视了覆盖扶苏心田的那片累积了近三十年的影。那影是何物?是对庙堂权力斡旋的厌倦,是对大政方略与纷繁人事反复纠茫,是对⽗皇的忠诚遵奉与对自己政见的笃信所萌生的‮大巨‬冲突,是植于少年心灵的那种伤感与脆弱…而这一切,都被扶苏的信人奋士的豪气掩盖了,也被蒙恬忽视了。蒙恬也蒙恬,你素称虑事缜密,却不能觉察扶苏之灵魂的茫与苦难,若非天算大秦,岂能如此哉!

  直到昨⽇,蒙恬还在为扶苏寻觅着最后的出路。他飞骑深⼊了山草原,找到了那个素来与秦军好的匈奴部族,与那个⽩发苍苍却又壮健得胜过年青骑士的老头人商定:将一个目下有劫难的后生送到草原部族来,这个后生是他的生死之,他不来接,老头人不能放他走,当然更不能使他有任何意外。老头人慷慨地应诺了,举着大酒碗脯拍得当当响:“蒙公何须多言!蒙公生死之,也是老夫生死之!只要后生来,老夫便将小女儿嫁他!老夫女婿是这草原的雄鹰,飞遍山,谁也不敢伤他!”…蒙恬星夜赶回,便要将悲怆的扶苏立即秘密送进草原,而后他便与王离率五万飞骑南下甘泉宮了…一切都安置好了,最要紧的扶苏却没有了,人算乎,天算乎!

  “蒙公,三十万大军嗷嗷待命,你不说话我便做了!”

  在王离的愤悲怆中,蒙恬终于疲惫地站了起来,疲惫地摇了摇手,喑哑颤抖的声音字斟句酌:“王离,不能国,不能法。唯陛下尚在,事终有救。”王离跌脚愤然道:“蒙公何其不明也!长公子已死,阎乐更要蒙公死!栋梁摧折,护国护法岂非空话!”蒙恬冷冰冰道:“老夫不会死。老夫宁可下狱。老夫不信,皇帝陛下能不容老夫当面陈述而杀老夫。”王离大惊道:“蒙公!万万不可!皇帝业已命在先,岂能没有昏在后…”“王离大胆!”蒙恬被王离的公然指斥皇帝怒了,満面通红声嘶力竭地喊着“陛下洞察深彻,岂能有连番昏!不能!决然不能!”

  王离不说话了。

  蒙恬也不说话了。

  …

  三⽇之后,山大草原见证了一场亘古未见的盛大葬礼②。

  扶苏⾝死的消息,不知是如何传开的。昼夜之间,沉重呜咽的号角响彻了广阔的山川,整个大草原震惊了,整个长城內外震惊了。正在寻觅窝冬⽔草地的牧民们中止了迁徙流动,万千马队风驰电掣般从山南北的草原深处向一个方向云集;预备归乡的长城民力纷纷中止了南下,万千黔首不约而同地改变了归乡路径,嘲⽔般流向了九原郊野…第三⽇清晨,当九原大军将士护送着灵车出城时,山峦河⾕的情境令所有人都莫名震撼了。霜雾弥漫之下,茫茫人浪连天而去,群峰是人山,草原是人海,多姿多彩的苍⻩大草原,第一次变成了黑庒庒黔首巾与⽩茫茫羊⽪袄相涌动的神异天地。无边人海,缓缓流淌在天宇穹庐之下的广袤原野,森森然默默然地随着灵车漂移,除了萧瑟寒凉的秋风长啸,几乎没有人的声息。渐渐地,两幅⾼若云车的‮大巨‬挽幛无声地飘近了灵车。一幅,是草原牧民的⽩布黑字挽幛——山之鹰,折翅亦雄。一幅,是长城黔首们的黑布⽩字挽幛——长城魂魄,万古国殇。蒙恬与王离⿇⾐徒步,左右护卫着扶苏的灵车。九原大军的三十万将士史无前例地全数出动了,人俱⿇⾐,马尽黑披。十万器械弓弩营的将士在营造墓地,十万步卒甲士的方阵前行引导着灵车,十万主力铁骑方阵庒后三面护卫着灵车。大草原上矛戈如林旌旗如云,辚辚车声萧萧马鸣,在⾎⾊霜雾中镌刻出了虽千古无可磨灭的宏大画卷…

  巍巍山融⼊了⾎红的露光霜雾,茫茫草原化作了⾎⾊的海嘲——

  注释:

  ①公车司马令,秦卫尉之属官,职能有四:执掌皇城车马进出,夜巡皇城,夜传奏章,征召公车。虽属卫尉,实为皇城事务的要职之一。

  ②陕西绥德县城內疏属山巅,有扶苏墓。史家王学理先生之《咸帝都记》第九章注释条对其记载是:扶苏基状作长方形,长30米,宽6米,⾼8米,墓前碑刻“秦长子扶苏墓”六字。城北一公里处,当无定河与大理河汇处,传为扶苏月下忧国忧民处,名“凉月台”;县南一公里卢家湾山崖壁立,有⽔从空中落地成泉,传为扶苏自裁处,故名“呜咽泉”唐诗人胡曾有《杀子⾕》诗云:“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至今⾕口呜咽泉,犹似当年恨李斯。”

  另,《大清一统志》云,绥德城內有扶苏祠。《关中胜迹图志·卷三十》又云:扶苏墓有陕西临潼县滋⽔村、甘肃平凉东宁县西两处。王学理先生认为,当属纪念假墓。  Www.UjIxS.CoM
上一章   大秦帝国6:帝国烽烟   下一章 ( → )
大秦帝国5:大秦帝国4:大秦帝国3:大秦帝国2:大秦帝国1:绿牡丹锁帝翎第一女神捕玉簟秋(流潋新芽
游记小说网将于第一时间更新大秦帝国6:帝国烽烟,如果喜欢大秦帝国6:帝国烽烟 免费VIP章节,那么请将大秦帝国6:帝国烽烟 小说章节目录加入收藏方便下次阅读,游记小说网提供大秦帝国6:帝国烽烟完本版阅读与大秦帝国6:帝国烽烟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尽在游记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