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小说网将于第一时间更新一句顶一万句免费VIP章节
游记小说网
游记小说网 武侠小说 灵异小说 都市小说 重生小说 经典名著 军事小说 短篇文学 校园小说 推理小说 历史小说 乡村小说 架空小说
小说排行榜 科幻小说 玄幻小说 官场小说 仙侠小说 竞技小说 网游小说 耽美小说 言情小说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穿越小说 同人小说
免费的小说 天生尤物 兄妹骨科 娇柔多汁 青梅竹马 先婚后爱 苦涩青柠 情夫难哄 匪妻望舒 渣女纪事 水漫四溅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游记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刘震云 书号:39158  时间:2017/9/5  字数:8915 
上一章   第三章    下一章 ( → )
  杨百顺十岁到十五岁,在镇上老汪的私塾读过五年《论语》。老汪大号汪梦溪,字子美。老汪他爹是县城一个箍盆箍桶的箍桶匠,外加焊洋铁壶。汪家箍桶铺子西边,挨着一个当铺叫“天和号”“天和号”的掌柜姓熊。老熊他爷是山西人。五十年前,一路要饭来到延津。一开始在县城卖菜,后来在街头钉鞋,顾住家小之后,仍改不了要饭的习惯,过年时,家里包饺子,仍打发几个孩子出去要饭。节俭自有节俭的好处,到了老熊他爹,开了一家当铺,这时就不要饭了。一开始当个⾐衫帽子,灯台瓦罐,但山西人会做生意,到老熊手上,大多是当房子、当地的主顾。每天能有几十两银子的流⽔。老熊想扩大门面,老汪他爹的箍桶铺子,正好在老熊家前后院的东北角,使老熊家的院落成了刀把型,前窄后阔。老熊便去与老汪他爹商量,如老汪他爹把箍桶的铺面让出来,他情愿另买一处地方,给老汪他爹新盖个铺面。原来的门面有三间,他情愿盖五间。门面大了,可以接着箍桶,也可以做别的生意。这事对于老汪家也合算,但老汪他爹却打死不愿意,宁肯在现有的三间屋里箍桶,不愿去新盖的五间屋里做别的生意。不让铺面不是跟老熊家有啥过节,而是老汪他爹处事与人不同,同样一件事情,对自己有利没利他不管,看到对别人有利,他就觉得吃了亏。老熊见老汪他爹一句话封了口,没个商量处,也就作罢。

  老汪的箍桶铺面的东边,是一家粮栈“隆昌号”“隆昌号”的掌柜叫老廉。这年秋天,汪家修屋顶,房檐出得长些,下雨时,雨顺着房檐,滴洒在廉家的西墙上。廉家的房檐也不短,已滴洒了汪家东墙十几年。但世上西北风多,东南风少,廉家就觉得吃了亏。为房檐滴雨,两家吵了一架。“隆昌号”的掌柜老廉,不同于“天和号”的掌柜老熊。老熊子温和,遇事可商可量;老廉子躁,遇事吃不得亏。两家吵架的当天晚上,他指使自己的伙计,爬到汪家房顶,不但拆了汪家的房檐,还揭了汪家半间瓦。两家从此打起了官司。老汪他爹不知打官司的深浅,也是与老廉赌着一口气,官司一打两年,老汪他爹也顾不上箍桶。老廉上下使钱,老汪他爹也跟着上下使钱。但汪家的家底,哪里随得上廉家?廉家的粮栈“隆昌号”每天有几十石粮食的进出。延津的县官老胡又是个糊涂人,两年官司打下来,也没打出个所以然,老汪他爹已经把三间铺子折了进去。“天和号”的掌柜老熊,又花钱从别人手上把三间铺子买了过来。老汪他爹在县城东关另租一间小屋,重新箍桶。这时他不恨跟自己打官司的“隆昌号”的掌柜老廉,单恨买自己铺子的“天和号”的掌柜老熊。他认为表面上是与廉家打官司,廉家背后,肯定有熊家的指使。但这时再与老熊家理论,也无理论处,老汪他爹另做主张,那年老汪十二岁,便把老汪送到开封读书,希冀老汪十年寒窗能做官,一放官放到延津,那时再与熊家和廉家理论。也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意思。但种一绺麦子,从撒种到收割,也得经秋、冬、舂、夏四个季节,待老汪长大成人,又成才做官,更得耐得住子。子老汪他爹倒耐得住,但一个箍桶匠,每天箍几个盆桶,哪里供得起一个‮生学‬在学府的花销?硬撑了七年,终于把老汪他爹累吐了⾎,桶也箍不成了。在病上躺了三个月,眼看快不行了,正准备打发人去开封叫老汪,老汪自己背着铺盖卷从开封回来了。老汪回来不是听说爹病了,而是他在开封被人打了。而且打得不轻,回到延津还鼻青脸肿,拖着半条腿。问谁打了他,为啥打他,他也不说。只说宁肯在家里箍桶,再也不去开封上学了。老汪他爹见老汪这个样子,连病带气,三天就没了。临死时叹了一口气:“事情从上起就坏了。”

  老汪知道他爹说的不是他挨打的事,而是和熊家廉家的事,问:“当初不该打官司?”

  老汪他爹看着鼻青脸肿的老汪:

  “当初不该让你上学,该让你去当杀人放火的強盗,一来你也不挨打了,二来家里的仇早报了。”

  说这话已经晚了。但老汪能在开封上七年学,在延津也算有学问了。在县衙门口写诉状的老曹。也只上过六年学。老汪他爹死后,老汪流落乡间,以教书为生。这一教就是十几年。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一样。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

  “拿纸笔来,我给你作一篇述论。”

  人:

  “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

  “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在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生学‬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东家老范家落下了脚。这时老汪已经娶生子,人也发胖了。东家老范请老汪时。人皆说他请错了先生,除了老汪,别的流落乡间的识字人也有,如乐家庄的老乐、陈家庄的老陈,嘴都比老汪利落。但老范不请老乐和老陈,单请老汪。大家认为老范犯了糊,其实老范不糊,因为他有个小儿子叫范钦臣,脑子有些慢,说傻也不傻,说灵光也不灵光。吃饭时有人说一笑话,别人笑了,他没笑;饭吃完了,他突然笑了。老汪嘴笨,范钦臣脑子慢,脑与嘴恰好能跟上,于是请了老汪。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学堂过去是牛屋,放几张桌子进去,就成了学堂。老汪亲题了一块匾,叫“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匾很厚。拆了马槽一块槽帮。范钦臣虽然脑子慢,但喜热闹,一个‮生学‬对一个先生,他觉得寂寞,死活不读这书。老范又想出一个办法,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的孩子来随听。随听的人不用束脩,单自带⼲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杨家庄卖⾖腐的老杨,本不打算让儿子们识字,但听说去范家的私塾不用出学费,只带⼲粮。觉得是个便宜,便一口气送来两个儿子:二儿子杨百顺,三儿子杨百利。本来想将大儿子杨百业也送来,只是因为他年龄太大了,十五岁了,又要帮着自己磨⾖腐,这才作罢。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随听的人,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如杨百顺和李占奇,⾝在学堂,整天想着哪里死人,好去听罗长礼喊丧。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他对《论语》理解之深,与徒儿们对《论语》理解之浅形成对比,使老汪又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兴,而老汪说⾼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由于双方互不懂,‮生学‬们的流失和变换非常频繁。十里八乡,各个村庄都有老汪的‮生学‬。或叔侄同窗,或兄弟数人,几年下来,倒显得老汪桃李満天下。

  老汪教学之余,有一个癖好,每个月两次,历十五和历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走。甩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野地里本来没路,也让他走出来一条路。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満头青筋。东家老范初看他走没在意,几年下来就有些在意了。一天中午,老范从各村收租子回来,老汪⾝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从马上跳下来,想起今天是历十五,老汪又要走,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

  老汪:

  “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没法说老范也就不再问。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旧事重提,又说到走上,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了,问:

  “活人还是死人?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头摇‬:

  “不会是他。是他我也不走了。”

  老范:

  “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头摇‬:

  “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

  “我只是担心,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净,别碰着无常。”

  老汪‮头摇‬: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

  “碰到无常我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明显是喝醉了,老范摇‮头摇‬,不再说话。但老汪走也不是⽩走,走过的路全记得,还查着步数。如问从镇上到小铺多少里,他答一千八百五十二步;从镇上到胡家庄多少里,他答一万六千三十六步;从镇上到冯班枣多少里,他答十二万四千二十二步…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着私塾,每天查查‮生学‬的人头,发发笔墨纸砚。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她在学堂也存不住⾝,老汪一上讲堂,她就出去串门,见到人,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来镇上两个月,镇上的人被她说了个遍;来镇上三个月。镇上一多半人被她得罪了。人劝老汪:“老汪,你是个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她。”

  老汪一声叹息:

  “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在胡言语,何劝之有?”

  老汪对银瓶不管不问,任她说去。平⽇在家里,银瓶说什么,老汪不听,也不答。两人各⼲各的,倒也相安无事。银瓶除了嘴能说,与人共事,还爱占人便宜。占了便宜正好,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还爱到地里拾庄稼。拾庄稼应到收过庄稼的地亩,但她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塞到裆里。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新盖的‮口牲‬棚看‮口牲‬,管家老季跟了过来,在驴马之间说:“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

  “为啥?”

  老季:

  “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

  “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

  “不为老汪。”

  老范:

  “为啥?”

  老季:

  “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

  “娘们家,有啥正。”

  又说:

  “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这话被喂‮口牲‬的老宋听到了。喂‮口牲‬的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呢?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但杨百顺学《论语》到十五岁,老汪离开了老范家,私塾也停了。老汪离开私塾并不是老范辞了他,或是徒儿们一批批不懂,老汪烦了,或是老汪的老婆偷东西败坏了他的名声。待不下去了,而是因为老汪的孩子出了事。老汪和银瓶共生了四个孩子,三个男孩,一个女孩。老汪有学问,但给孩子起的都是俗名,大儿子叫大货,二儿子叫二货,三儿子叫三货,一个小女儿叫灯盏。大货二货三货都生老实,唯一个灯盏调⽪过人。别的孩子调⽪是扒房上树,灯盏不扒房,也不上树,一个女娃家,爱玩畜牲。而且不玩小猫小狗,一上手就是大‮口牲‬。一个六岁的孩子,爱跟骡子马打道。喂‮口牲‬的老宋不怕别人,就怕这个灯盏。晚上他正铡草或淘草,突然回头,发现灯盏骑在‮口牲‬圈里的马背上,边骑边打‮口牲‬:“驾哟,带你去姥姥家找你妈!”

  马在圈里嘶叫着踢蹬,她也不怕。大货二货三货没让老汪费什么心,大不了跟别人一样,课堂上听不懂《论语》,一个女娃却让老汪大伤脑筋。为灯盏玩‮口牲‬,老宋三天两头向老汪告状,老汪:“老宋,不说了,你就当她也是头小‮口牲‬。”

  这年历八月。喂‮口牲‬的老宋淘草时不小心,挑钢叉用力过猛,将淘草缸给打破了。这个淘草缸用了十五年,也该破了。老宋如实向东家讲了,老范也没埋怨老宋,又让他买了一口新缸。范家新添了几头‮口牲‬,这淘草缸便买得大,一丈见圆。新缸买回来,灯盏看到缸新缸大,又来玩缸。溜边溜沿的⽔,她踩着缸沿支叉着双手在转圈。老宋被她气惯了,‮头摇‬叹息,不再理她,套上‮口牲‬到地里耙地。等他傍晚收工,发现灯盏掉进⽔缸里,⽔缸里的⽔溜边溜沿,灯盏在上边漂着。等把灯盏捞出来,她肚子已经撑圆,死了。老宋抄起钢叉,又将新缸打破,坐到驴墩上哭了。老汪银瓶闻讯赶来,银瓶看了看孩子,没说别的,抄起叉子就要扎老宋。老汪拉住老婆,看着地上的死孩子,说了句公平话:“不怪老宋,怪孩子。”

  又说:

  “家里数她淘,烦死了,死了正好。”

  杨百顺十五岁的时候,各家孩子都多。死个孩子不算什么。银瓶又跟老宋闹了两天,老宋赔了她两斗米,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一个月过去。赶上天下雨,老汪有二十多个‮生学‬,这天只来了五六个,老汪打住新课,让徒儿们自己作文开篇,题目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自己对着窗外的雨丝发呆。又想着下午不能让徒儿们再开篇了,也不能开新课,应该描红。出去找银瓶,银瓶不在,不知又跑到哪里说闲话去了,便自己回家去拿红模子。红模子找着了,在银瓶的针线筐下庒着;拿到红模子,又去窗台上拿自己的砚台,想趁徒儿们描红时候,自己默写一段司马长卿的《长门赋》。老汪喜《长门赋》中的两句话:“⽇⻩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去窗台上拿砚台时,突然发现窗台上有一块剩下的月饼,还是一个月前,历八月十五,死去的灯盏吃剩的。月饼上,留着她小口的牙痕。这月饼是老汪去县城进课本,捎带买来的。同样的价钱,县城的月饼,比镇上的月饼青红丝多。当时刚买回。灯盏就来偷吃,被老汪逮住,打了一顿。灯盏死时老汪没有伤心,现在看到这一牙月饼,不噤悲从中来,心里像刀剜一样疼。放下砚台,信步走向‮口牲‬棚。喂‮口牲‬的老宋,戴着斗笠在雨中铡草。一个月过去,老宋也把灯盏给忘了,以为老汪是来说他孩子在学堂捣蛋的事。老宋的孩子叫狗剩,在学堂也属不可雕的朽木。谁知老汪没说狗剩,来到再一次新换的⽔缸前,突然大放悲声。一哭起来没收住,整整哭了三个时辰,把所有的伙计和东家老范都惊动了。

  哭过之后,老汪又像往常一样,该在学堂讲《论语》,还在学堂讲《论语》;该回家吃饭,还回家吃饭;该默写《长门赋》,还默写《长门赋》;只是从此话更少了。徒儿们读书时,他一个人望着窗外,眼睛容易发直。三个月后,天下雪了。雪停这天晚上,老汪去找东家老范。老范正在屋里洗脚,看老汪进来,神⾊有些不对。忙问:“老汪,咋了?”

  老汪:

  “东家,想走。”

  老范吃了一惊,忙将洗了一半的脚从盆里‮子套‬来:“要走?啥不合适?”

  老汪:

  “啥都合适,就是我不合适,想灯盏。”

  老范明⽩了,劝他:

  “算了,都过去小半年了。”

  老汪:

  “东家,我也想算了,可心不由人呀。娃在时我也烦她,打她,现在她不在了,天天想她,光想见她。⽩天见不着,夜里天天梦她。梦里娃不淘了,站在前,老说:‘爹,天冷了,我给你掖掖被窝。’”

  老范明⽩了,又劝:

  “老汪,再忍忍。”

  老汪:

  “我也想忍,可不行啊东家,心里像火燎一样,再忍就疯了。”

  老范:

  “再到‮口牲‬棚哭一场。”

  老汪:

  “我偷偷试过了,哭不出来。”

  老范突然想起什么:

  “到野地里走走。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老汪:

  “走过。过去半个月走一次,现在天天走,没用。”

  老范点头明⽩,又叹息一声:

  “可你去哪儿呢?早年你爹打官司。也没给你留个房屋,这里就是你的家呀。这么多年,我没拿你当外人。”

  老汪:

  “东家,我也拿这当家。可三个月了,我老想死。”

  老范吃了一惊,不再拦老汪:

  “走也行啊,可我替你发愁,拖家带口的,你去哪儿呀?”

  老汪:

  “梦里娃告诉我,让我往西。”

  老范:

  “往西你也找不到娃呀。”

  老汪:

  “不为找娃,走到哪儿不想娃,就在哪儿落脚。”

  第二天一早,老汪带着银瓶和三个孩子,离开了老范家。三个月没哭了,走时看到东家老范家门口有两株榆树,六年前来时,还是两棵小苗,现在已经碗口耝了。看着这树,老汪哭了。

  杨百顺听人说,老汪离开老范家,带着小,一直往西走。走走停停,到了一个地方,感到伤心,再走。从延津到新乡,从新乡到焦作,从焦作到洛,从洛到三门峡,还是伤心。三个月后,出了河南界,沿着陇海线到了陕西宝,突然心情开朗,不伤心了,便在宝落下脚。在宝不再教书,也没人让他教书;老汪也没有拾起他爹的手艺给人箍盆箍桶,而在街上给人吹糖人。老汪教书嘴笨,吹糖人嘴不笨,糖人吹得惟妙惟肖。吹公像公,吹老鼠像老鼠,有时天好,没风没火,还拉开架势。能吹出个花果山。花果山上都是猴子,有张臂上树够果子的,有挥拳打架的,有扳过别人的头捉虱子的,还有伸手向人讨吃的。如果哪天老汪喝醉了,还会吹人。一口气下去,能吹出一个花容月貌的女孩。这女孩十八九岁,瘦⾝,大,但没笑,似低头在哭。人逗老汪:“老汪,这人是个姑娘吧?”

  老汪‮头摇‬:

  “不,是个小媳妇。”

  人逗老汪:

  “哪儿的小媳妇?”

  老汪:

  “开封。”

  人:

  “这人咋不笑呢,好像在哭,有点晦气。”

  老汪:

  “她是得哭呀,不哭就憋死了。”

  明显是醉了。老汪这时⾝胖不说,头也开始秃顶。不过老汪不常喝酒,一辈子没吹几次人。但満宝的人,皆知骡马市朱雀门的河南老汪,会吹“开封小媳妇”

  老汪走后“种桃书屋”的徒儿们作鸟兽散。杨百顺杨百利也离开老范家的学堂,回到了杨家庄。杨百顺跟老汪学了五年《论语》,⼊学时十岁,现在已经十五岁了。原想着还要跟老汪待好久,《论语》还读得半生不,没想到老汪说走就走了。在学堂天天跟老汪捣蛋,十二岁那年冬天,和李占奇一起,偷偷跑到老汪的茅房,拎起老汪的夜壶,在底上钻了个眼;夜里老汪撒尿,漏了一;现在老汪一走,倒想起老汪许多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有老汪在,他可以天天到学堂胡混:老汪一走,就得回家跟卖⾖腐的老杨做⾖腐。但杨百顺不喜做⾖腐。不喜做⾖腐不是跟⾖腐有仇,而是跟做⾖腐的老杨合不来。与老杨合不来不是老杨用⽪带菗过他,因为一只羊,害得他睡在打⾕场上,记恨老杨;而是像赶大车的老马一样,从心底看不上老杨。他看上和佩服的,是罗家庄喊丧的罗长礼。他想脫离老杨,投奔罗长札。但⿇烦在于,杨百顺对罗长礼也不是全喜。他只喜罗长礼的喊丧,不喜罗长礼的做醋。罗长礼的醋,十天就泛了⽩⽑。但做醋是罗长礼的生计,喊丧是罗长礼的嗜好,为了喊丧,还离不开做醋。醋大家一天三顿要吃,啥时候会一天三顿死人呢?弄得杨百顺也是左右为难。

  杨百顺的弟弟杨百利,和杨百顺一样,也不喜做⾖腐的老杨,他喜贾家庄弹三弦的瞎老贾。瞎老贾并不是实瞎,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不瞎。瞎老贾除了弹三弦,还会用一只眼睛给人看相。几十年下来。阅人无数。人命各有不同,老贾一说,大家就是一听,并无在意,瞎老贾阅人多了,倒把自个儿阅伤了心。因为在他看来,所有人都生错了年头;所有人每天⼲的,都不是命里该有的,奔也是⽩奔;所有人的命,都和他这个人别着劲和岔着道。杨百利和杨百顺不同的是,杨百顺只喜罗长礼的喊丧,不喜罗长礼的做醋,杨百利对瞎老贾弹三弦和看相全喜。杨百利瞒着卖⾖腐的老杨,偷偷跑到贾家庄,要拜瞎老贾为师。瞎老贾闭着眼睛,摸了摸杨百利的手:“指头太耝,吃不下弹三弦这碗饭。”

  杨百利:

  “我跟你学算命。”

  瞎老贾睁开一只眼,看了看杨百利:

  “自个儿的命还不知在哪儿呢,算啥别人。”

  杨百利:

  “那我是啥命呢?”

  瞎老贾又闭上了眼睛:

  “远了说,是个劳碌命,为了一张嘴,天天要跑几百里;就近说,人从你脸前天天过,十个有九个半,在肚子里骂你。”

  师没拜成,落了一⾝晦气。杨百利在肚子里骂瞎老贾,一天要跑几百里,不把人累死了?一边骂瞎老贾算命不准,一边又跑回了杨家庄。  wWW.ujIXs.cOm
上一章   一句顶一万句   下一章 ( → )
新兵连头人温故一九四二单位官场官人塔铺一腔废话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花
游记小说网将于第一时间更新一句顶一万句,如果喜欢一句顶一万句 免费VIP章节,那么请将一句顶一万句 小说章节目录加入收藏方便下次阅读,游记小说网提供一句顶一万句完本版阅读与一句顶一万句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尽在游记小说网。